万源民乐经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发展过程,市内流传的有川剧围鼓、锣鼓、耍锣、吹打、唢呐和薅草锣鼓等,尤以薅草锣鼓、吹打、耍锣和围鼓最为突出。 薅草锣鼓 流行于旧院、大竹、曹家等乡(镇),特别是旧院至今兴盛不衰。它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劳动时,有专人敲锣打鼓、高唱山歌、借歌声驱赶疲劳、激发斗志的一种劳动与娱乐兼并的别致的活动。歌唱的内容可以是劳动歌,也可以是情歌、生活歌。歌者往往触景生情,用歌声描绘劳动状况,对劳动中的落后者进行鞭策鼓励,对埋头苦干,走在劳动队伍前面的进行颂扬夸奖,由此形成你追我赶的劳动热潮。 吹打 俗称“吹鼓手”、“管乐师”,市内各乡(镇)广为流传,形式多种多样,多为唢呐吹奏,伴以锣鼓(小鼓、小锣、 锣、小钗),逢节假日或丧事乡村皆有吹鼓手吹奏。 耍锣 市内城乡广为流传。一般在传统节日或婚、丧、寿、庆时表演。常以鼓、钵、锣、马锣,按曲牌发点打击之。1986年,廖正川搜集整理耍锣100余首。是年,参加达县地区调演获二等奖。 川剧围鼓 又叫坐唱,城乡广为流传。多由川剧“玩友”组成,一般在茶馆或婚、寿、庆、丧时一班人围坐桌前,张起门帘,各挥响器,边打边唱。川剧坐唱在市内出现很早,到清末民国初年,县乡场镇极为兴盛,尤以罗文、大竹、旧院、竹峪、黄钟的围鼓班子较为突出,至今不衰。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随着现代器乐的传播,县文工团配备民族器乐和西洋管弦器乐等,内容赋予新的内涵,演奏形式更新,在参加重大节日表演或调演中多次获奖。1987年,由县文化馆创作器乐合奏《巴山锣鼓》(廖正川编排)参加达县地区调演获创作二等奖。1999年,市文化馆王克纯、侯廷科等民间器乐专业干部和艺人,把铜管乐同板胡、二胡、鼓乐等民乐融为一体,使民乐与现代乐器互为补充。2000年,市尖峰工人民乐团成立,深入学校、农村、部队义务演出500余场。2000-2001年,市太平镇学小、太平镇第二学小、万三中和万中管乐团相继(包括民间弦乐、弹拔乐和打击乐)成立,每年举行一次民间艺术节表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