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山东阳谷

家乡区县: 山东省阳谷县

  一说千年古城想必大家都十分好奇,千年的历史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如今的样子如何,他都经历了那些历史的风霜,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山东阳谷。

  人们往往习惯以千年万年、千秋万世、千古万古来形容历史上或者未来很长久的时间。阳谷和其他许多兄弟县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阳谷人因此引为骄傲和自豪,于是便有了“阳谷千年”、“千年阳谷”、“千秋阳谷”的提法。这简明的词组提炼和浓缩了阳谷的历史,凝聚了阳谷人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感情,颇有些像一个豪迈的口号,使人闻之起一种振奋,得一种鼓舞,因对历史的热爱和感悟,而激励和引发对现实生活建设的热情和行动,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任何口号都难免有偏颇,易引起理解上的歧义和行动上的偏激。“阳谷千年”、“千年阳谷”重在强调历史,虽然实际上它并不排斥现实和摒弃未来;并且“千年”的提法也似乎稍嫌笼统,没有指明是什么千年,哪一个千年。实际在阳谷的历史上,应该说是有三个“千年”的事项,让我们一个个道来。阳谷二字最早作为名字出现是地名,它见于中国的早期史书、五经之一的《春秋》及其注解之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其中阳谷作为地名出现达十次之多,包括最早的也是著名的鲁僖公四年齐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年)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这一次阳谷之会是春秋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是齐桓公称霸后在诸侯国际间的一次重大活动。齐宋江黄会盟处被称作会盟台,为后来阳谷人津津乐道并随县城迁址、人事兴亡一再重新堆建。与阳谷有关的事件还有齐桓公三十七年(前649年)夏,鲁僖公及夫人姜氏会齐桓公于阳谷;前611年春,鲁文公有病,派季孙行父为代表会齐懿公于阳谷,请结盟,齐侯不肯,坚持要等文公病好后再盟;前591年春,晋景公、卫世子臧伐齐,至于阳谷;前513年,鲁昭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玉名)于齐景公,遂入羔裘,齐侯喜,与之阳谷;前474年秋八月,鲁哀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是行也,公先至于阳谷。可见当时阳谷其地处于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在齐鲁关系中更具一定地位。但因为历史因缘,地理区划变迁的关系,这一个阳谷地名并不是在现在的阳谷城,甚至也不在现在的阳谷境内,而是在现在的济南市平阴县最南端和泰安市东平县几近交界处,是一个叫王古店的地方。这王古店历史上叫作阳谷店,明清时代当南北交通之冲。明代大文学家大戏剧家汤显祖即曾在万历年间两次从此经过,并各写下一首标题有阳谷店名的诗篇。后来逐渐叫讹,成了王古店。其南和西南不几里即是有名的东平湖,济南至菏泽的公路穿村而过,村东不远即连绵起伏的丘陵地,稍远是并不太高的时断时连的小山头。笔者曾去实地考察,阳谷古址即在村东不远陵地,据说有文化部门立的标志牌,陵地间还可见宛如河谷的长长的深沟向远处延伸而去,在沟壁上仍可寻见当年的灰层遗物,沧桑几变,历史遗迹的刻痕犹深深地烙印在大地上。驻足凭吊,凝思历史,驰骋想像,眼前恍见当年齐桓等人如在,恍惚中此地还真蕴藏着一种说不清的气象、气势、风水、地理在。在这里需顺便申明的是,近年颇有一种说辞,谓阳谷是尧舜派羲仲观日出、种五谷的地方,日出即阳,五谷即谷,因叫阳谷,又引经据典说是出自《尚书》。《尚书》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是比《春秋》还要早的历史书,是夏商周上古时代的文献典籍汇辑。这样阳谷的历史就大大提前了几千年。如果真是如此,当然好,可惜是说者的一厢情愿,是对《尚书》错读和误解而得来的结论。《尚书》中的“晹谷”二字且不说是不是远古的实际地名,是又位在哪里(此问题是一历史文字公案,一时难以考清,此处不论),即“晹谷”的“晹”与阳谷的“阳”也并不是一个字(有的书注释中可能有以字注音注晹音阳的,因此使其误为晹即阳字),“谷”是山谷的谷,古代即如此写,而阳谷的“谷”是五谷的谷,是“穀”字的简体,在兴简体字(才几十年的历史)之前,阳谷都是写作“陽穀”的,可知阳谷与《尚书》晹谷实系风马牛不相及也。又有一说,甚至谓神农于此教民种谷因称阳谷,则更属无稽附会,不足为据。有识之士自不必在此类问题上徒耗精力,妄作发挥,并使谬说流传。总之,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阳谷历史上的“千年”,姑称之曰“千年阳谷名”,即阳谷作为地名出现,在《春秋》中最早是在春秋时期鲁僖公四年齐桓公二十九年,当公元前657年,距今2663年,取其整数约数,权且算作千年。

  古代的这个阳谷地名又叫过阳谷邑、阳谷亭,一直到隋朝时期。隋朝背靠漫长的分裂时期,然后取得可贵的全国统一,在历经混乱割裂之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有的归并,有的新设,很多后代乃至而今的县的建制规模,就是从隋代定型并沿袭下来的。阳谷作为县建制即是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开始设置的,同时设置的县还有一批。据历史记载,这个新设的阳谷县地域是分当时东阿县地之十之六七,有的史书上还说是析须昌县地(须昌古城址在今东平县州城西),而县的名称即取当时东阿县与须昌县界之阳谷亭为名,至于为何取它为名,揣测当是因为它的历史名声,并且应该这个阳谷亭就在当时的阳谷县境域内。这样,以上我们说的就是第二个阳谷历史上的“千年”,仿前简称也姑且叫之为“千年阳谷县”,即阳谷县自隋开皇十六年(596)设置,距今已有1410年的历史,取其整数约数,也权且算作千年。

  阳谷县既然是从阳谷地名而来,“谷”自然也是五谷的谷,是穀字的简写,而不是山谷的谷。我们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此前的东晋时期还真也有一个阳谷县在。这个阳谷县本叫春谷县,孝武帝(373—396在位)为避简文宣郑太后阿春讳改春谷县为阳谷县,因其地属宣城郡(今属安徽),书中又有写作宣城阳谷县者。安帝义熙九年(413)撤阳谷县并入芜湖县(时属丹阳郡,今属安徽)。因为是分裂时期的一个王朝,且存在时间不长,故影响不大,鲜为人知,甚至连这当年辖并阳谷县的宣城、芜湖,也未必有几个人知道。东晋的这个阳谷县、春谷县的“谷”也都是五谷的谷字,而隋朝新设的阳谷县,竟未引它之前这个阳谷县为重名而加回避。在这里写出这个史实,是提醒我们不要一见有“阳谷”二字就一律拉过来,要作前后左右的考证和分析,而不要断章取义进行割截和曲解附会;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保持学术研究的客观准确、严肃认真。

  阳谷自隋朝置县,再次在史籍中出现是唐朝中后期,其时藩镇割据与朝廷平定藩镇之乱成为一大主题,唐宪宗十四年(819),刘悟倒戈阳谷,平卢归顺朝廷,阳谷成为军事冲地。直至宋朝初年,太祖开宝六年(973),城被河水冲破,县治水没;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阳谷县城遂移迁上巡镇;真宗景德三年(1006),又再次迁城至孟店,从此阳谷县城定址相沿至今。关于阳谷古城,史籍中缺乏明确的记载,清末光绪年间有志于县志续修并写出采访稿的孔广海(字仙洲)认为是安乐镇西南古城屯(今前屯、后屯)之北,而据新县志和地名志考证,则指为今叠路头、张八村附近(在张秋景阳冈西北不远)。这样,阳谷自设县以后,县城至少经过两迁,先迁上巡镇(或谓在今张秋城坡附近),再迁孟店即今县城址。一迁和再迁相距时间不长,只27年;而再迁也即定于今址时间是宋真宗景德三年,当公元1006年,距今即2014年正好是1007年整。这可以说是第三个阳谷历史上的“千年”,依前例可以叫做“千年阳谷城”。前两个县城皆早已不存,因此“千年阳谷城”指的自然是再迁后也即当今已经大大扩展的阳谷城了。而这个“千年”才是地地道道的一个整数“千年”。

  概而言之,在阳谷历史上可以说有三个值得纪念可称“千年”的事件,即距今2670年前阳谷最早作为地名出现,而过了1260年后即距今1417年前隋朝始置阳谷县,乃至又过417年后即距今整1007年前阳谷县治迁至今址,姑统称之为阳谷历史上的三个“千年”。因为“阳谷千年”、“千年阳谷”的提法引发出以上文字,不只是在此说文解字,辨史析义,亦力求追本溯源,正名以正视听,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继承传统历史文化,也算是为走进新时代建设文化大县而略尽绵力。

  如上所述,大家是否对我亲爱的家乡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呢,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做客哦!千年阳谷,一直伴你。

想未来(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