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的最北面,旅游景点线路以“北国林都”之称的加格达奇为中心,往西、往北辐射。如果你想初步了解大兴安岭,那就透过这个城市的十大旅游名片来对它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历史文化有个认识吧。
铁道兵纪念碑
旅游名片一:铁道兵纪念碑
在大兴安岭的首府加格达奇的北山上,有一座造形奇特的建筑,那是两根放大的钢轨,各宽1.3米,高20米,中部是一个铁道兵兵徵,象个巨型的解不开的结,把两根钢轨紧紧连接,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铁道兵纪念碑”。
中国成立后,曾于1955年和1958年两次开发大兴安岭,但由于极度严寒,站不住脚,都先后下马。直到1964年才进行第三次开发。此次开发的成功,功劳应归功于英勇的铁道兵,他们用生命和血的代价打开了大兴安岭这座绿色宝库的大门。据碑文记载,1964年到1983年,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铁道兵是大兴安岭开发的功臣,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硬是把钢铁的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的城镇——漠河。
在极端严寒和困苦的条件下,铁道兵战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每2公里就付出了一个战士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钢铁运线!
铁道兵纪念碑,不仅是对八万铁道兵战士开发大兴安岭的纪念,同时也是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的见证。
旅游名片二:北魏先祖鲜卑族发祥地
翻开中国的历史,人们都会知道,在我国古代北方曾有个民族,叫鲜卑族。鲜卑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我国古代发展史册上曾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属东胡的一支。多少年来,他们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鲜卑族,也分成几个部落,当时,在大兴安岭一带居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拓跋部主要以游牧为生,后来南迁到黄河流域。
旅游名片三:大兴安岭女子管乐队
千万次的听,听不够那激昂的旋律;千万次的看,看不够那矫健的身姿。洁白的制服,红色的蓓蕾帽,整齐划一的步伐,个个英姿飒爽,这就是大兴安岭女子管乐队。
2005年7月24日,首都中国音乐家大赛组委会传来了一个令大兴安岭人振奋的消息,在全国5000多支管乐队激烈角逐中,大兴安岭图强女子管乐队如雏鹰展翅,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全国管乐大赛业余组比赛的决赛,成了黑龙江唯一一支进入决赛的管乐队。图强林业局女子管乐队只是大兴安岭女子管乐队的一个缩影。
按照地委、行署关于打造冰雪基地,建设管乐之乡的要求,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共组建了14支演奏水平较高的成人管乐队,其中11支是女子管乐队。他们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职工。从开始不识五线谱到如今能熟练演奏100余首中外名曲。她们曾连续两年被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邀请为礼宾演出队,并且出色的完成了数百次礼宾和音乐会演出的任务。美丽冰城哈尔滨的太阳岛、防洪纪念碑,首都天安门广场、长城脚下,都留下了来自大森林姑娘们健美英姿和演奏出的美妙乐章。她们为宣传大兴安岭、宣传黑龙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上千次的演出过程中,队员们身上无不透出一股精气神儿。优美的韵律、雄浑的节拍,整齐的步伐,挥洒的动作,显得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训练有素。淳朴、智慧的山妹子,就像一只只大森林里飞出的美丽蝴蝶,在花丛中翩跹起舞。她们的志向是,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旅游名片四:北极熊冬泳队
这是一群挑战极限的人们。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阻挡不住他们火一样的激情;冰冷的河水强健着他们的体魄。这就是扬名国内外的“北极熊冬泳队”。
2004年,冬泳队正式成立,其命名为“北极熊”冬泳队。政府将他们作为冰雪文化品牌来培养和打造,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活动场地。从此,冬泳队的活动趋向规范。他们长年坚持锻炼,并且开始参加各种比赛和大型表演活动。
这支冬泳队伍目前发展到120多人,他们曾在“首届中国北极漠河、黑龙江源头冰雪汽车挑战赛”上,进行冬泳表演,也曾在“首届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冬泳邀请赛”上,夺得了青年组团体总分第一名、老年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冬泳队被评为2005年“感动兴安”十大人物之一,并连续两年荣获加区城区创建特别贡献奖。几年来他们共参加各种比赛和大型表演活动50余次,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北极熊”冬泳队只是大兴安岭发展冰雪文化的一个缩影。
旅游名片五:北奇神
天蓝、水清、地净,堪称人间净土。这里是最敢叫响绿色、健康、安全食品的地方。8.46万平方公里的多数地域至今无人踏及,这里冬季漫长、严寒多雪,全年无霜期不到一百天。这块千年沉睡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林下资源。目前,已探明可利用的经济作物就有633种。大兴安岭地大物博,林下资源的蕴藏量很难用数字计算。从2002年开始,大兴安岭依托丰饶的林下资源,以打造绿色、安全、健康食品基地为目标,以资产为链接,举全区之力共同打造北奇神品牌。如今不但完成了由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再到区域品牌的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大兴安岭到北奇神,从绿色北奇神到绿色大兴安岭的概念置换。大兴安岭北奇神集团已拥有丽雪、林田、绿色食品、药业等5家子公司及8家成员单位及10家绿色产业总公司。产品包括保健药品系列、淀粉系列、食用菌系列,约12大系列220种产品。其中有109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识认证。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大兴安岭绿色食品已经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部分产品已经打入日本、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的市场。其中精选的有机大豆已被选为中央领导的特供食品。
一片广袤的大森林、一方天然的人间净土、一群倾情绿色的人们,打造了一个知名的品牌,也孕育了一个年创产值超过6亿元的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北奇神。北奇神,不仅是现代企业的知名品牌,也是健康、安全食品的标志,更是大兴安岭绿色的象征。
旅游名片六:十八站旧石器遗址
十八站旧石器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十八站林业局东南5公里处的红旗大桥附近,为黑龙江省省级保护单位。遗址共出土石制品1070块,其中有石针、石核、石片、刮削器、雕刻器和小砍砸器等。文物中无大型石器,以5至10厘米的中小型石器为多,有的是用玛瑙石制的石器,埋藏深度在0.3至3米之间。据考证,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万多年。石器现存放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十八站旧石器遗址的发现,证明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北的古人类的绿色摇篮之一。
旅游名片七:南瓮河岛状林湿地
南瓮河岛状林湿地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境内,伊勒呼里山南部,北以伊勒呼里山脉为界,东至呼玛十二站,南与加格达奇林业局毗邻。始建于1999年,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29523公顷。区域内有野生动物30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二级保护动物47种。野生植物有44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种,珍稀兰科植物6种。这里原始森林广阔,水体资源丰厚,山溪密布,河湾曲折,湖泊相连,水量舒缓,水体清澈,堪称世外桃源。目前是我国保存最原始、最典型、最有特点和重要生态价值的寒温带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南瓮河岛状林湿地是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的湿地景观,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冰川融化、山体形成、河流改道、泥土堆积、植被演替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其主要分布在开阔的河谷地带,且各种乔木树种、兴安落叶松、白桦等树种在湿地中呈岛状生长及分布,故称岛状林湿地。
旅游名片八:神州北极
神州北极,意谓中国最北端。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北极村。始建于1860年,坐落于黑龙江江边,是中国最北的村落,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近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镇。这里有独具观赏北极光和白昼的自然景观,有北极沙洲、最北人家、最北哨所等人文景观。
1994年夏至,漠河县政府为发展旅游事业,在北极村黑龙江江边,设立了上书“神州北极”的石碑,象征中国大陆最北端,与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遥相呼应,形成了南有“天涯海角”、北有“神州北极”的旅游胜地。
“神州北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游人慕名而来,到这里避暑、休闲、度假,观赏神奇天象——北极光。
旅游名片九:黑龙江源头
黑龙江的源头有南北两源,北源是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南源是额尔古纳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两源汇合处即为黑龙江源头。南源的汇合处在我国漠河县的洛古河村,因此得名黑龙江源头发祥地。
黑龙江是中俄界江,全长4370公里,是世界排名八大江河之一。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这古老的黑龙江流域创造了可以同黄河、长江文化相媲美的黑水文化,令世人感慨。
旅游名片十:鄂伦春原生态文化
在大兴安岭的高山之巅,密林深处,生存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年轻而又多姿的民族。他们精骑射、善采捕、兼农事,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通古斯语为“奥伦千”,意为“山岭上的人们”。
鄂伦春民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本民族语言,形成了包括狩猎、宗教、传唱、采集、饮食、服饰以及婚丧礼仪、桦皮工艺、剪纸绘画、刺绣雕刻、趣味体育等风格独特、主题鲜明的世居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