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30日,省卫生检查评比组到西充县进行省卫生城市复查,通过现场随机抽样检查、群众访谈以及在复查之前的实地暗访等方式进行检查,并认真进行综合评议,认为创卫工作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城市复查。
西充县委书记蔡绍雄表示,将以这次“省卫”复查为新起点,进一步探索适合城市管理的新机制,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卫生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城市环境,争取早日实现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目标。
一条条宽阔亮丽的大街,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居民生活小区,一家家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已展示出西充的风采和魅力。
“真想不到,短短几年时间,家乡变化这么大,城市环境这么漂亮!”今年国庆节,阔别故乡5年多的太平镇龙门垭村村民赵小林,回到县城差点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确,这几年西充城市变化太大了。
自2004年西充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以来,全县上下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和荣誉,按照“用十分的精力创卫,用百倍的心血巩固成果”的思路,始终坚持城市管理与建设并重,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主线,以提升市民整体素质为根本,以长效管理为目标,巩固省卫创建成果。今年4月,西充县城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南充生态后花园魅力初显。到目前,已有8000多名浙江、重庆、上海、成都等地的客商和居民来此投资兴业或买房居住。
创新规划理念 科学定位开发
“好个西充县,走近才看见,晴天吃灰尘,下雨污水流。”这是昔日西充县城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西充县委、县政府把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城市建设和培育产业上,提出了“三区一城”(特色工业快速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资本聚集区、南充生态卫星城)的发展战略和“改造旧城、拓展新区、完善功能、提高品位、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县城建设成集生态、旅游、商贸、休闲为一体的“南充后花园”和“山在城中、城在园中、山水相依、绿色满城”的生态卫星城,着力建设诚信西充、生态西充、特色西充、文化西充。
建设城市,规划是灵魂。该县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了县城第六次整体修编,确立了“三纵三横加环状”的城市骨架。城市园林绿化以一园(万亩生态园)、一场(纪信广场)、一山(化凤山)、一湖(莲花湖)和两河(虹溪河、象溪河)为支点,构筑“林中城、城中园”,形成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突出古老西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搞活项目运作 破解资金瓶颈
用好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加大土地融资力度,形成“借、管、用、还”的土地资金运作机制。坚持售熟地,不售生地,售整块,不售零块,通过控制总量,竞价拍卖,提高土地收益。搞活项目运作,用市场机制加快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政府规划、业主建设、三效统一”的原则,先后引进重壹集团、友合集团、金天实业、摩天集团、中铁二局等10多个建筑企业,投入资金10亿元,打造出一个个功能完善、品位高档、效益显著的城市新区。
创新城市公益性设施和特许经营权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对城市公用设施冠名权、道路两旁的灯箱广告发布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等城市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获取城市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如今西充旧城区改造面积已达到95%,4平方公里的城北新区正在如火如荼开发之中。
挖掘文化内涵 彰显城市个性
西充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汉文化。占地120亩的纪信广场,精心雕塑了4组纪信将军“诳楚救汉”的大型青石群雕,高低交落的汉阙上,有用青铜雕塑的古今中外的100名世界伟人,体现东西方文明共同推动历史进步的主题;四周仿汉代楼群,展示了厚重的汉唐文化底蕴,纪信广场成为西充县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融入“三国源”旅游热线,建设莲花湖,丰富后花园内涵。山无水则枯,城无水则涩。莲花湖景区占地1200亩,其中湖面占地430亩,该景区设计总投资3.5亿元,在规划建设上力求做到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尽力展示城市形象,体现文化特色。
投资1.5亿元精心改造的象溪河、虹溪河成为了西充的“府南河”。祖祖辈辈居住在河畔的周玉芹大娘深有感触地说:“我家门前原来是一条臭水河,到了夏天不敢开窗户,河道改造治理后,环境与以前相比简直差别太大了,现在我家门前是个大花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