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水乡心养成(一)

家乡区县: 浙江省诸暨市

“春秋的水,唐宋的村,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保留着历史和自然的本源味道,跨过了光阴的长途,在浙江大地汇集成了大美诸暨。

诸暨人的幸福是天然的,毋需远渡千里,漫步于乡村山林,便可采撷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淳美,得到最充实的安逸和祥和。“排头烟树老,扑面水风醒”,如诗似画的家乡美,转化成当代诸暨对水乡的柔情呵护,诸暨人的天然幸福正不断绵延向前。

记得住乡愁

——山清水秀在农村

五云溪,一条因发源于界分诸暨、富阳两地的五云岭而得名的小溪,于山高林密的山岭上淙淙而下,汇山间之泉而成溪,滋养着五云、寨头等沿溪十多个村庄,最终注入当地饮用水源——幸福水库。五云溪,是融入了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基因,承载和见证了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逐和现代解读。

眼前的五云溪,碧水淙淙,溪水调皮地从翠绿的山林奔涌而出,粼粼波光在太阳底下泛着金光,几只小石蟹钻出了石缝,悠闲地在沙地上闲逛,偶尔一只飞鸟划过,留一道轻盈的美在水面上,溪边坐落着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和远处和缓起伏山之线条勾勒出清丽的江南乡村图景。这是寨头村村民眼中最美的风景,也是生长在村民记忆里的家乡印迹。

谈及五云溪,寨头村89岁的陈雪华老人像是在细数一段漫长的历史,作为村里的长者,体会过太多五云溪边发生的往事和溪流本身的沧桑变幻。在陈雪华眼里,六年前,五云溪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时候,这条溪最大的功用就是供村民们倒垃圾。”

以前,塑料、纺织废料等各类生活垃圾在五云溪随处可见,溪道常常被两旁满满的垃圾挤得窄窄的,从山间流出的清澈的山泉水,经受过五云溪寨头村段的洗礼后,就会变成一溪脏水。“到了夏天,溪边臭烘烘的,每次路过这里,都会有成堆的苍蝇蚊子往身上撞。”

从2008年起,五云溪的改变如村里人的幸福生活一样,走上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轨道。这一切变化从当年年初的寨头村一场村两委关于“整治五云溪”的讨论说起。村干部孟行通依然记得那次会议,整治五云溪,村干部全票通过,但后续的“三道坎”让人心里没底:污水、垃圾处理的配套设施问题;清理垃圾、补砌溪坎的经费问题;村民的生活习惯问题。

在事实发展的大趋势面前,实践之初的一些想当然因素似乎变得微不足道了。村干部眼中的“三道坎”在实际工作中迎刃而解,“群众呼声很高,村民们自觉开展募捐,镇里、农办、环保、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扶持,整治五云溪是顺民意的工程,这是顺利推进后续工作的关键。”孟行通说。

之后的时间里,发生在五云溪的喜人变化,印证了强大的民意力量:一个月,沿溪40多堆小山般的垃圾被自愿参与垃圾整治的村民清运干净;三个月,五云溪寨头段六七处500米坍塌破落溪坎悉数砌齐;三年,持续清理大雨后被强劲水流从石缝中冲出来的陈年垃圾……2011年,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里建造了140多个连通农户的小污水池和集纳所有污水的大污水池,村民日常产出的生活污水全部接入管道并经净化处理。“溪边好几个垃圾站,家门口都有垃圾桶,再向小溪扔垃圾,自己都会不好意思。”村民应皎兰说。至此,“诸暨最干净的小溪”——五云溪以全新的姿态流进了寨头人日常生活的细节。

天气晴好的日子,茶余饭后,寨头村的老人们便会三五成群,沿着五云溪走一遭,体会潺潺的溪水中流淌着的惬意与清新。曾有位老人在溪边赋诗:“溪水潺潺可见底,溪边垂柳处处新。十里清涧十里景,余生愿住五云溪。”道出了寨头村老人的心理共鸣,一时间传为佳话。

与寨头村相似的小村,美而精致,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散落在诸暨的大小山间,装点着诸暨农村生活的品质,常常以让人欣喜的美,给予离家的诸暨人怀恋家乡的丰富理由。

每个假期,在杭州工作的杨立明都会带着家人赶回枫桥镇全堂村,这似乎成为了他与老家之间固守的约定,“这么清冽的水,你花钱去景点,还看不到呢。”因这一汪净水,很多在外工作的全堂村人像杨立明一样,回老家的次数多了,每一次回来,除探亲之外,更多了一重休闲度假的意味。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穿村而过的孝泉江,聆听过全堂村村民寄托在纺织声中的致富愿景,目睹着村里的环境逐渐变差,也承受着水质由清变劣之痛。“厨房里的泔水,一天三次往溪里排,这水能不臭吗?”53岁的老党员杨苗龙说。曾经清澈的山泉水逐渐被淤积在溪道的残羹剩饭取代。

两年前,一场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的“战役”在全堂村打响。全村1000多户人家,90%以上污水实现纳管,14个散布在村子里的花园式处理池,将污水转化为清水。细节处彰显智慧之美,秉承着枫桥人善于创新的精神,对于怎样根治臭水沟,全堂村人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好方法:在厨房泔水管道接入口处,放置一个小托盘,将脏物过滤掉,由保洁员负责挨家挨户将盘里的脏物收走。

水清了,村子美了,家园恢复了记忆中的样貌,家乡的美是童年田野里的蝶飞凤舞、溪边玩闹;是暮年时的闲坐庭院、临江观日,这样的片段凝结成化不开的乡愁,无论是诸暨游子,还是他乡过客,都能在诸暨乡村里找到与家有关的情节,收获一份留恋于此的浓浓乡谊。

 

海霞(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