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污水——为长效清洁添动力
有人说,“人生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对于一项蓬勃发展中的事业而言,方向便是头脑和灵魂,关乎着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及未来格局的呈现方式。今年2月中旬,一个对诸暨农村环境的未来有方向性意义的会议召开了,建设“美丽诸暨”三年行动的整体布局在此次大会上宣告落成:“扎实推进‘治水行动、清洁行动、拆违行动、绿化行动’等四大行动,把治理环境、改善生态摆在新农村建设的优先位置,做足‘水清、干净、绿化、有序、美丽’五篇文章。”
因为水的润泽,大自然才多了灵动之美,浣纱女的动人传说才从春秋史册中走出,在人杰地灵的诸暨留下了绰约身姿。对当代诸暨人而言,治水理所当然成为建设“美丽诸暨”的时代使命。一幅清晰的“2014”治水图谱摆在了诸暨人面前:“全年,基本消除39条重点河渠水体黑臭现象,水体水质消除劣V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截污纳管铺设管道200公里,进厂处理6个村,74个未治理村作为重点村,全面覆盖治理。”
有了全局性的科学治水规划图谱,具体实践便有了基本指引方向,一项项科技能量十足的治水系统在诸暨农村落地,带动农村发生由“表”及“里”的变化,美丽乡村样本——赵家镇东溪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在东溪村村委办公楼对面的一片空地上,有一大片灌木长势旺盛,看似与周围植物无二,枝叶却明显比附近的植物生得宽大。村主任何祥尔向笔者点出了其中的奥秘:“这下面是一大片化粪池和污水处理池,村里50户农户家的污水集中到这里处理。”
化粪池与外界空气几近隔绝,在缺氧或者无氧的条件下,成块的污物将发酵成体积更小而均匀的泥状混合物,可做肥料使用,而沉淀后的水基本上是清水了。人工湿地上种植的各类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从而祛除产生的臭味,达到一级排放标准。这便是纯生态的“厌氧发酵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方式,在东溪村,这种系统已经取代了以前随处可见的三格式化粪池。
面子是形象,里子则是根本,体现内在和涵养。东溪村人明白,真正幸福的乡村生活具备内外兼修的气质,“厌氧发酵 人工湿地”保障了村容美,地下污水的下渗问题同样不容小觑,于是,一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改造提升的工作在全村铺开。
据诸暨市农办经济发展科科长吴希阳介绍,东溪村采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又叫“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玻璃钢材质,包含多级调节池、沉淀池、处理池等,通过该设备,使化粪池内的固体和液态有机物被祛除,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水能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一级或者中水回收标准。“这套无接缝、无渗漏的设备,至少能用20年,而一般砖砌的化粪池用5年就要重新再砌了,不然会有污染。”
“除了一体化生态处理池,我们还设置了在线监控系统。”何祥尔指着污水处理系统旁边的一个类似电箱的装置说,“排污量有多大,污水浓度有多高,污水水位到了什么刻度,有没有堵漏等情况,这里能看得清清楚楚,并能够自动调节。”
“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促使当地农家乐的生意转好了,村民的致富路因此越走越宽。农家乐老板魏冬梅是其中一个直接受益者,她感到自家生意比以前火爆了,“十一假期的客房早已预定满了。”每年逢节假日,山庄的客房都会爆满,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车辆挤满了附近的停车场,游客们在村里停留少则一周多则月余,带动村里的假日消费氛围逐渐浓烈,吸引他们的则是东溪村淳厚的自然风光和干净的村貌。
2011年,尽管东溪村实施了接户纳管工程,山庄的生活污水被收集到了统一的化粪池处理,然而由于山庄生意具有季节性,排污量时大时小,表现很不稳定。魏冬梅清楚地记得有一回山庄面临的排污尴尬:由于客人较多,山庄内的生活污水排放量过大,村里化粪池里的污水甚至倒灌进了山庄。“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个吓走了不少客人。”魏冬梅说。考虑到魏冬梅是村里的排污大户,今年,随着村里建设“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魏冬梅家的污水管道接入其中,长期困扰她的山庄排污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酒香不怕巷子深,东溪村卓越的治污成效得到了诸多赞誉,不少村子将东溪村作为开展治污工作的范本。“东溪村先行先试,以质量赢得了口碑,农办组织了各村代表,来东溪村现场‘取经’。”吴希阳说。现在,东溪村除了传统的乡村旅游项目接待以外,又多了一项接待内容,来自山东、江苏等省份的考察团慕名来东溪村考察,学习东溪村治理农村污水的先进经验。
东溪村的先进做法逐渐在诸暨其他村子得以复制。8月15日下午,被一场小雨洗礼过后,街亭镇茅塘山村的空气清新无比。笔者在村头空地上看到几个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挖坑作业,一只大型的玻璃钢处理池在旁边停驻着。“再过三天,这里的处理池工程就完工了。”工作人员说,不久后,人们将在茅塘山村找到东溪村的影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