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棕编艺术

家乡区县: 浙江省诸暨市

“快来救救棕编工艺,它是一种新的民间工艺,是我们诸暨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财富,应该引起民间和官方的高度重视。”近日,诸暨棕编工艺师寿新灿动情地对记者说。 今年5月底,寿新灿特地跑了趟省城杭州,此行目的很明确,就是带着他心爱的“狮子”、“老虎”等出去溜溜见见世面。他觉得,与其让别人慕名而来,还不如自己主动走出去。 寿新灿带着他的作品参加了在杭城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由于事先没有和组委会沟通,所以没有正式的展位,寿新灿只能把他的爱物摆在不显眼的角落里。不过,寿新灿此行还是收获不小,一些伫足的内行人士看了逼真的棕狮、棕虎后,惊叹用棕榈为“狮”、“虎”穿“衣”实在是最恰当不过,不会腐烂,不会破碎,而且是全自然色;而前去参观的不少杭州人也是人见人爱。“棕编工艺早已经在文化、艺术上得到认可,但却一直没能走出大山,是该带‘它们’出来见世面的时候了。”寿新灿对此次杭州之行念念不忘。 曾经风靡一时   说起寿新灿以及他那艺术性极强的棕编技艺,在“浙江民间艺术之乡”同山可谓家喻户晓。同山能够有“浙江民间艺术之乡”的雅号,主要就是得益于棕编艺术,而寿新灿,便是诸暨棕编第一人。 “在我眼里,棕榈树浑身都是宝,没有一样不可以利用。”当别人还仅仅停留于做蓑衣、穿棕绷时,寿新灿已经开始用他极富想像力的思维放眼于棕编工艺品的制作了。从1997年开始,寿新灿用棕丝、棕毛、棕皮、棕梗等原料先后手工制作了龙、虎、豹、狮、象、马、鹰、鹤、鹿等9大棕艺系列作品,颇费精力做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造型奇特、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省里一些民间工艺方面的专家甚至誉其为“诸暨一绝”。 1998年,寿新灿的棕编工艺初获肯定,当选“诸暨市工艺制作能手”;同年,在绍兴举行的“绍兴一绝”博览会上,寿新灿和他的棕编工艺品引来一片称奇声。此后,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媒体也纷纷将镜头聚焦诸暨同山一个叫作唐仁的小山村。 棕编工艺出名了,寿新灿出名了,诸暨同山出名了。“那几年,很多人都慕名上门来买这些棕编,有的买去作为礼物送给在香港、澳门地区的亲戚朋友,销路一度还算可观。”寿师傅说。 花开花又谢? 然而好景不长,这几年,诸暨棕编似乎又渐渐归于沉寂。“现在家里来的客人比以前少多了。”寿新灿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虽然同山一带盛产棕榈,但寿新灿家里没有,他的棕材料都是买来的。现在他的棕编造型做得比较大,做工也越来越精细,因此经济投入相对增加了,这对于没有经济来源保障的寿新灿来说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有一次,电视里一个台湾老民间工艺制作家面对记者采访时,发自肺腑地说:“现在我们这些民间艺人是艺尽人穷啊!”寿新灿听了感触良久,他觉得自己花那么多精力做的棕编工艺品,却没有多少真正的欣赏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更让他难受的是,由于没有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棕编也没能真正走出大山。 怎样走出大山? 其实,寿新灿现在想想也挺后悔的。他说那时媒体那么关注的时候,应该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主要那时的棕编还没成熟,而且也没人配合。”“他做棕编太痴迷了,好几次引发视网膜炎,差点看不清东西,再这样下去,这个民间工艺又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寿新灿的好友、诸暨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石裕堂无不担忧地说。 寿新灿自己又何尝不急。此次5月份的杭州之行,实际上就是为了棕编工艺的一次奔走呼吁。不能再这样埋没于山村了,应该让外面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寿新灿带着他的棕编走出去了,他先后去过无锡水浒城、杭州宋城和杭州河坊街等地。诸暨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若有什么展出之类的机会,总会让寿新灿的棕编也露露脸,但却始终形成不了气候。“可能是一开始定位有点高了,每件工艺品花费的精力太大,造型也太大,势必增加了它的价值,也就影响到了销路。”寿新灿说,“这次从杭州回来,我感觉到如果造型能够小点,接受棕编的人可能会更多。”   “我查过很多资料,诸暨棕编这样的民间工艺品可以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现在除了做些小点的棕编打开销路外,我建议他能有大点的、有震撼力的作品来造声势,甚至可以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石裕堂说,“不过现在寿新灿主要的困境是资金问题。”

枫叶(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