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属渭北旱塬农牧结合生态类型区。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居于主要地位。社会化生产历来以农为本,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境内出土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以刀耕火种的形式,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种植。公刘居豳,“相地之宜,树艺五谷”,农业进化,民得农桑衣食之利。奴隶社会,平民和奴隶用简单的劳动协作,垦荒种粮。春秋战国,出现牛耕、施肥等技术。汉代使用铁制农具。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和耕作技术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明、清之际,战乱不息,灾荒饥馑,农业、畜牧业生产停滞不前。清代同治年间,县衙始有劝农劝工之举。引进技术,改良耕作,出现专业分工,商品生产有所萌发,封建自然经济逐渐改变。民国时期,地主豪绅占据大量土地,雇工出租,高利盘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落后。内战连年,官员腐败。广大贫苦农民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业受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束缚,土地瘠薄,成片荒芜,耕作粗放,技术守旧,赋税加重,旱涝频繁,农牧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很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98万元(折新币),粮食总产2013万公斤,平均亩产仅49公斤。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土地改革,推翻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实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推广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由半停滞状态中,得到迅速恢复发展。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78.9%,农业总产值增长73.9%。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后,受“大跃进”和浮夸风、“共产风”影响,又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减产,形成困难时期。1961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56年减少49%,农业总产值降低39.5%。经过整风整社,纠正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农业生产在徘徊起伏中得到稳步增长。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61年增长51.8%,农业总产值增长75.9%。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由于农村干部和社员抵制干扰,坚持修地改土,改革农耕制度,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农业生产仍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65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增长26.4%。“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农业体制多变,社队“穷过渡”,生产方针摇摆不定,耕作措施“一刀切”,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大批促大干,割“资本主义尾巴”,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使农业生产遭受挫折,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除“左”的影响,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粮食生产大幅度增长,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蓬勃发展。从1982年起,全县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突破亿斤关。1988年粮食总产5187.5万公斤。1989年粮食总产达到5948.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195.5%,农业总产值增长521.6%。粮食生产带动了畜牧业、副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全面发展,各类商品基地初具规模,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