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长武地方手工业起源较早。境内出土文物可见,先周时期已有手工磨制的石器、骨器、烧制的陶器和铸造的铜器。秦代有制酒的酿造作坊。丁家乡丁家村出土的手工加工作坊遗址内,有汉代冶炼、铸造的齿轮、锯条和铧、铲、镢、斧等农具。唐、宋、金、元以来,修建的昭仁寺、岱山庙、长寿洞等古代建筑,构造、雕刻、砖瓦烧制、材料加工,都具有相当精细的工艺水平。明、清时代,地方手工业和各种作坊逐渐兴起。农具造修、弹花、纺织、漂染、榨油和麻绳、芦席、草帽的编织、木器加工及羊毛擀毡、织毯、皮张制革。还有铜器、银器、铁器日用品制造等,技术进步,门类增多。能工巧匠,师徒相承。清末。城内老营盘开设工艺厂,从业30多人,专事纺织、印染,铁木器加工等项生产。虽规模较小,工具简陋,全靠手工操作,但开始引进技术,使古老而笨重的生产方式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民国时期,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天灾人祸频繁,地方工业、手工业基础薄弱。匠工分散经营,技术守旧,手工业作坊处于小生产状态。民间日用品和生产生活用具,货源奇缺。除当地铁匠、木匠制作外,大多从外地购进,价格昂贵。县内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起步较迟。发展极其艰难。解放初,地方工业、手工业基础差,门类少,设备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在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中,因地制宜,克服困难,历经曲折反复,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大跃进”时期,盲目发展地方工业,调集万人大炼钢铁,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增建的农具厂、土化肥厂随办即垮。1962年以后,调整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形势好转。“文化大革命”中,工厂停工停产,工业产值下降。从1979年起,整顿工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县属工业和乡镇工业重新得到较快发展。到1989年末,全县有地方国营和县属集体工厂16个,乡镇企业42个。还有个体经营或联办工业厂、组3428个。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5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2847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0.92%,上升到1989年的4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