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载:“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丰乐围村民从阴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就“入年界”了,直到新年的正月初五才算“出年界”。入年界后,家家户户为欢度新年而忙碌。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送灶神。民间说,十二月五日灶神要上天奏玉帝,所以为其饯行,希望他在玉帝面前隐恶扬善,祈求玉帝庇佑下界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不过饯行也好,祭扫也好,仪式并不复杂。当日下午或晚上,由家庭主妇在灶台上摆上清茶、果品,焚香点烛,叩首祈祷,便完成了“送灶君”之大事。
“送灶君”一举,也表示“入年界”的开始。族人把灶神作女神崇拜,俗称“灶君老母”、“灶君太太”。人们对灶神非常敬奉,凡过年、节,煮鸡、鸭,做米果,熟了之后,首先要敬奉灶神,家中有什麽疑难的大小事,要祈灶神消灾弥化,或求教解决的办法。大扫除,搞卫生,也是入年界后的一件大事。当然也有在入年界之前开始打扫卫生的。屋里屋外、“天上地下”、家什器具,无不打扫、洗刷一干二净,这种客家人爱卫生的美德源远流长。
做糕果,办年货,也丰乐围村民入年界要办的大事之一。客家人过年无不蒸糕,称糖糕,俗称“甜板”,主要原料是糯米粉、黄糖。可能是“糕”同“高”谐音,“年糕”,寓意“年年高”,“甜板”寓意“甜甜蜜蜜”,图个吉利。米做的糕果种繁多,各地做法不一,有蒸的,有油炸的,但其形状基本是圆的,有团圆之意,意味著客家人历经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十分渴望长久的团圆。过年除做糕之外,普遍的要做香肠、腊肉(这些一般在冬至后就开始做)、豆腐、黄板,购买鸡、鸭、鱼,以及柚子、柑桔、饼干、糖果等各种食品,还有鞭炮、蜡烛、神等等。
入年界之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像征回避晦气,不再“穷酸”、“倒楣”,期望来年有个好光景。
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暮”、“岁尽”、“暮岁”,民间习惯称“大年三十”或“年三十”,人称“年三十前”,也称“大年”。严格说,除夕是一年最后一个夜晚,而大年三十,是最后一天,但民间没有如此区分。年三十这一天一家人主要事项是“上红”、贴门神、祭祀祖先、准备年饭、守岁等。
“上红”。即是贴春联和贴红纸。在中国人的眼里,红色是吉祥的像征,红红火火,表示兴旺,所以大凡大件家俱、农具和重要的物品都要贴上红纸,如床、桌、凳、饭甑以及农具,大大小小的东西,都得贴上一块红纸。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辛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人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客家的偏僻山村,有的农户没有春联,也要在大门板上贴一大块红纸。
贴门神。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心情不好,常听到卧室外有拋砖掷瓦、鬼魅呼叫的声音,闹得官庭不得安宁,他很害怕,把此事告诉群臣,秦叔宝出班奏道:“臣愿和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立宫门外把守。”李世民准奏,当夜果然相安无事。为了免除秦、尉二人守夜之劳苦,于是把其二人绘画下来,贴在各层大门两边,栩栩如生,邪崇从此绝迹,因此后人把他们二人也当成门神沿袭下来。
祭拜祖宗,村人素有尊宗爱祖的传统美德,他们敬祖宗重于敬神,信神敬神者,各有所崇,而敬祖者并无二义,一是出之于氏族传宗观念,二是认为先祖也是神,俗称神祖,有双重认识。家境好者,认为是先祖神灵庇佑,家境贫寒者,也不埋怨先祖,而自认为命运不佳,所以一年过去了,自然不能忘记祖宗。祭祀祖宗,既表孝心和谢意。敬奉祖公多在祖屋上厅的列祖列宗神龛前,供品一般是“三牲”,如鸡、猪肉和鱼,前二者一定要有,都要煮熟,以及年糕、豆腐、果品等。供品上都要“贴红”,并习惯在鸡上加一条鸡肠。供品摆好后,烧点烛放鞭炮,然后跪拜,祈祷。
食过年饭。年三十晚上食过年饭,是这一天的核心,一般家里都做好鸡、肉、鱼及其它菜肴。菜肴品种各地有所不同,但各地都有相沿成俗的必须菜。兴宁等地,有两道菜是不可缺少的,一是酿豆腐,另一是鱼,寓意富贵、有余。食过年饭,都是一家团聚,桌上要摆比实际人数更多的碗筷,以示还在增长,有的人家人口不足八个,但八仙桌上仍摆上九副餐具,并且无论会不会喝酒,都要斟上酒。年饭之后,便是要发“压岁钱”了,大人给小孩发,有独立经济收入的儿孙也给长辈发,相互祝贺,全家人欢欢乐乐。
守岁。守岁是民间除夕的重要任务之一,此习古已有之,客家人守岁主要是“点岁火”,俗称点“年光”即用油灯点火照明,长夜不熄。家里最少点三盏灯:一是厅堂、一是门口的“天灯”、一是灶台上的灶神灯。所点的“岁灯”要不断添油,直到天亮。现在多用电灯替代。点“年光”,有“一年中光明愿遂”之意。所以,家庭主妇要经常去查看灯盏里有没有油,是否“开花”,有无熄灭等,若见到“灯花”就很高兴,认为是吉祥之兆,若灯火被风吹熄或被踫倒,主人就很惊恐,认为是不祥之兆。至于“守岁”,就不一定到天亮,家中大人小孩坐在一起敘家常,想睡就睡。近年电视普及之后,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敘家常,直达午夜之后,接著迎新年,放鞭炮、焰火,稍事休息,便“开门”。
大年初一。初一是春节正日,也称“大年初一”。从这一日开始进入欢度春节的高潮。吃喝玩乐、探亲访友,欢欢喜喜度过十天半月。客家人俗语说:“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敘。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有肉。”
初一,自午夜开始至早晨,鞭炮不熄,此伏彼起,十分热闹。午夜放鞭炮是辞旧迎新,接著便是“开门”、“迎财神”。时间不一,认真的事先要择好吉时,届时开门迎财神,一般的在凌晨或清早,“懒”一点的,天大亮才起床。各家起床最早的是主妇,她早起洗刷锅灶,烧水,摆好供品,然后才请男人起“开门”放鞭炮。这天早晨各地都呈现一派热烈、欢乐、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
吃团圆饭年三十晚的团圆饭是最为隆重的家宴。规矩也多:一、分居后的儿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边共吃“团圆饭”。二、排座次。年长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辈份往下排。同时,上座要预留几个空位,放几个空碗和筷,意在让已故的先祖也回来团聚,以示敬祖。三、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样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启用大圆桌,表示丰盛。四、开戒。平时家长不准小孩饮酒,除夕团圆餐时则开戒,小孩也可破例饮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有的人担心小孩无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厅墙上贴上写有“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字样的红纸条。不准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边收拾边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将破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处。吃饭时,小辈要给长辈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禄寿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礼,说话和气、亲切,充满团结、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
发压岁钱压岁钱又叫“利是”。老人给小孩发压岁钱,要用新纸币装进红纸袋内逐一分发。晚辈也要给长辈送“利是”。“利是”钱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守岁吃罢团圆饭,屋内各处点上油灯(煤油灯),整座屋通宵灯火通明,叫“点年光”。家人欢聚一堂品尝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给晚辈讲家史、族史,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勤俭持家,团结和睦。讲完家史、族史后,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烟花,一律不能早睡,谓之“守岁”。一般要等到午夜时,开大门、放鞭炮迎新岁后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闹到天亮。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时)为送旧迎新时刻。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大放鞭炮,这时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是万炮齐鸣,此起彼落,十分热闹。一般由长辈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均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大年初一,不论老少早早起床。相传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着一年不顺利。起床后刷牙洗脸,女的下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饭和素菜隔晚已经做好了,再热一次就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