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南约22公里,这里依山面水,峰峦奇秀。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南华寺是广东六大寺庙之一,南华寺又称宝林寺,是一座中外闻名的佛教寺院,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1] 公元502年)。据史料记载,是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恋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
南华寺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寺后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几株高达数十米的古老水松,是世界上稀有的树木,寺庙现存大量珍贵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华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现有建筑除灵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虚云和尚募化重修的。
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寺院。
2001年06月25日,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南华寺是写下千古绝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六祖惠能在此传授佛法37年,法眼宗远传世界各地,因而南华寺有南禅“祖庭”之称。
南华寺面向曹溪,背靠象岭,峰峦秀丽,古木苍郁。庙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结构严密,主次分明。进入第一道山门曹溪门(又称头山门)后,就是放生池。池为椭圆形,上建一座八角形、圆柱挑角、攒尖顶式五香亭。宝林门是南华寺第二道山门,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门联是“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横批是“宝林道场”。钟、鼓二楼相对,元大德五年(1301)建。明清两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楼分三层,歇山顶,檐角挑起,格子门窗,钟楼顶层悬有宋代铸造万斤铜钟。天王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清代重建,原为罗汉楼,后改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弥勒佛像,后面塑韦驮像,两边塑四大天王像。
现全寺建筑的风格,呈中轴线两边对称布局。从正门进入,依次是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里,三尊贴金大佛高达8.13米四壁罗汉彩塑多达500个,皆为艺术珍品。在六祖殿里,供奉着六祖惠能大师以及憨山大师和丹田祖师的真身。左右两边墙壁,还新镶嵌了二十九块石刻,上面禅宗典籍的记述分别刻着南岳怀让、百丈怀海、沩山灵佑、仰山慧寂、临济义玄、云门文偃等二十九位惠能的继席贤僧画像。寺后右面有一眼卓锡泉(俗称九龙泉),泉水终年流涌不绝,清澈冰凉,传说当年六祖惠能常在此浣洗架裟,苏轼曾为之作《卓锡泉铭》。泉的前面有九株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松,其中一棵实达40多米 ,据专家考证,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水松,树龄超过500年。
南华寺目前所见格局,重修于民国23年(1934年),由时任广东西北区绥靖公署主任李汉魂资助,著名高僧虚云和尚主持,历时十年,表建成殿堂房舍243楹,新塑圣象690尊,使南华寺成为广东省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
珍贵文物
六祖真身
南华寺现存六祖真身、唐元明代圣旨、御制金丝千佛袈裟、清代《大藏经》、铁铸观音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三百多件。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称作镇山之宝的六祖真身像了。六祖真身像供奉在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内。坐像通高80厘米,六祖惠能(亦作慧能)结跏趺坐,腿足盘结在袈裟内,双手叠置腹前作入定状。头部端正,面向前方,双目闭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颧骨较高。从塑像中可以看出这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气质,表情生动,栩栩如生。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纻法塑造而成。这尊中国式的“木乃伊”是由惠能的弟子方辨塑造的。其方法是,在惠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尽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最终坐化圆寂。然后将遗体放在两个对盖密封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时间后,内脏和遗体上的有机物质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断产生热气,水份被吸干,遂变成坐式肉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先“以香泥上之”,然后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师颈”。由于方辨是惠能的弟子,不止一次为惠能塑过像,对他的音容相貌、气质神态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惠能超脱的气质和高僧的形象,成为流传万古的真身像.
五百罗汉群像
南华寺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内木雕五百罗汉造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明朝曾经重新饰金,清光绪年间,曾补雕过133尊被火烧毁的罗汉。1936年,虚云法师主持修庙时,将大部分木雕罗汉藏在大雄宝殿里三尊高达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发现。现存360尊,其中有133尊为清代补刻。有154尊罗汉像上刻有铭文。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五百罗汉像雕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八年(1043—1048),由“会首弟子”杨仁禧组织募化和雕造这批罗汉像,捐造者有商人、手工业者、僧人和平民等,匠师有张续、蔡文贽、廖永昌、王保、郝璋等。每尊造像都用整块木坯雕成,通高49.5至58厘米,直径23.5至28厘米,木料主要是柏木,少量为楠木、樟木或檀香木。每尊像由底座和坐像两部分组成。这些罗汉造像形态自然,变化多样,生动传神,雕工洗练,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千佛袈裟
千佛袈裟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绢底呈杏黄色,上面绣有一千个佛像,佛像全部为结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说法、合掌等,口、鼻、眼和发髻清晰分明。用金线绣出形象,然后以蓝色、浅蓝色、朱红色、黄色丝线陪衬,再绣蓝色背光。四周是十二条形象生动的蛟龙。据广东省博物馆有关专家考证,此袈裟是唐中宗赐给六祖惠能法师的。
武则天圣旨
唐代女皇帝武则天,于万岁通年元年(696),御赐南华禅寺六祖惠能大师圣旨一道,长140厘米,宽42厘米,纸质,楷书首尾及边用绫装裱,原文如下: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赐
六祖大师宣召:
师以通契无为,德光先圣。入大乘之顿教,表无相之真宗。既而名振十方,声誉四海。万机无恼,八识俱安。功超解脱之门,心证菩提之序。
朕以身居极位,事继繁煎。空披顶戴之诚,伫想醒醐之味。恨不超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秒峰之顶。
师以弘扬之内,大济群生。横舟辑于苦水之中,究沉溺于爱河之岸。今遣中书舍人吴存颖专持水晶钵盂一副,磨衲一条,白毡两端,香茶五角,钱三百贯,前件物微,少神供养,以表朕之精诚。仍委韶州节加宣慰安恤僧徒,勿使喧繁寺宇。
万岁通天元年
其他文物
南华寺还有北齐昭帝皇建元年(560)的铜佛造像、唐代花缎袜、六祖坠腰石、唐代铁质观音殿、天人像、释迦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罗汉瓷瓶、明代金书《华严经》残卷等文物,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