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一晚,赵县大郝庄村文化广场上总是很热闹。村里大人、小孩儿都会来到这里,或读书看报,或打球健身,或唱歌跳舞,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村党支部书记郑水彦说:“有了文体广场,村民们有了好去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了。”县文广新局局长高志英介绍说,像大郝庄这样文体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该县已建成109个,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改善文化“硬环境”
该县把文化项目建设作为健全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抓手,县文广新局多方争取资金,积极实施乡镇文化站、健身工程村、农村文化室、图书室、文化馆及剧场升级改造、数字电影院等文化项目建设,建立起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文体中心、村民文化广场为枢纽,以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设备完善、城乡一体的文化活动网络。
目前,占地1823亩、总投资8亿元的赵州桥景区项目已启动,拟投资2000多万元的县综合体育馆建设项目已完成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环评等前期手续,投资550万元的“豆腐庄血案纪念馆”七·一前完成主体工程,总投资280万元的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50个国家级、50个省级、9个市级农民健身工程村项目已建设完成,体育健身器材已安装启用。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152家,拥有各类图书30余万册,265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建设正逐步推进,农民文化生活将得到极大丰富。
百年“非遗”放光彩
赵县是文化大县,村村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该县选派优秀文艺骨干,常年深入乡村,对这些传统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县文广新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县域内“非遗”项目展开拉网式摸底普查、挖掘整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13大类、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沉淀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后,被重新赋予时代特色,搬上农民自娱自乐的舞台。去年10月份,赵县被命名为“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自娱自乐之余,一些优秀民俗形成了特色文化品牌,走上“以文养文”之路,无形文化资源变成了有形文化产业。背灯挎鼓是赵县独有的民间古体乐舞表演形式,迄今已有300年历史,经过挖掘整理后,成为拥有队员百余名的大型演出团体,演出范围方圆数千里。赵县特有的民间舞蹈“赵州扇鼓”也走入产业化发展道路,成立了20多支民间扇鼓表演队伍,培养表演人才1000余人。现在,该县正在筹建赵州扇鼓培训基地,组建“赵州扇鼓艺术团”,对“赵州扇鼓”进一步包装、打造、宣传推介,把“赵州扇鼓”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品牌。
有文化的幸福生活
为让先进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该县创新文化体制,在全县16个乡镇办事处按要求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281个村每个村设置一名兼职文体管理员。选任后,统一组织业务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负责乡村文体设施管理,组织农民开展文体活动,把农民的文化需求第一时间反馈给县文广新局,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
64岁的石塔村农民李维刚把方圆数十里的戏曲爱好者组织在一起,自发成立了“赵县京剧联谊会”,编排了数十个传统和现代剧目,除自娱自乐外,还义务为乡亲们和光荣院老人演出,受到群众欢迎和称赞;范庄镇退休教师高维栋把赵县东部梨区书画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赵州梨乡书画院”;西张家庄村有自己的秧歌队和军乐队,每年正月初五还举办春节运动会。“俗话说,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俺们觉得文化也能创造幸福生活,这才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幸福。”高维栋说。
赵县这个文化名城,居民在这个文明古城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在这个古城里安居乐业,更在这个古城里生长发展。古城里的人们朴实善良,更自信乐观。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赵州人们的文化生活也繁荣多样。赵县人们,也已他们那独特的乐观,走下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