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地域文化

家乡区县: 台州市仙居县

仙居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

一:新石器时期的下汤文化遗址
与河姆渡文化遗址同一时期的仙居下汤文化,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仙居下汤村,只因为它迟于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所以中央没有下令挖掘。遗址里至今保存着几乎完好的石刀、石凿、石铲、石磨盘、石棒、砍砸器等。下汤文化遗址代表了浙东南史前农耕文化的兴起。是目前仙居、台州乃至浙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
二;八大神秘古文字之一的蝌蚪文
位于淡竹尚仁天姥山(又名韦羌山)上有形似蝌蚪的石刻文字,称之为蝌蚪文。据《光绪仙居志》记载,晋代曾有人造成飞梯临摹下这些文字,然莫识其义。宋代也有人前往考察,但因山高路陡而未达。1987年,文物考察者从200米外,用高倍望远镜拍摄了照片。从照片上看,呈长方形的崖框里有明显的人工镌凿的日纹、虫纹、鱼纹和蝌蚪文。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古代的象形文字,但不解其义。据说,这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纪录。南朝孙洗著的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上记载"韦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二十四史20世纪50年代,专家把它列为八大神秘古文字之一.在我国已发现古文字中,未被破解的神秘文字,传说有八种,分别是:曾疑为古籍伪作的传世之《苍颉书》 和《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和“夜郎天书”,四川的“巴蜀符号”和仙居的蝌蚪文,云南的“东巴文书”,以及绍兴禹庙的“峋嵝碑”。


三:石头禅院(大兴寺)
石头禅院,是台州最早的寺院,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据说这是中国雕塑佛像的第二年,宋开宝八年(975)年改为大兴寺。大兴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不光说明我县佛教兴起的悠久历史,而且为佛教从海路传播到中国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实据.
1985年,台州考古人员就在该寺的遗志上进行挖掘,出土东汉时期泥质红陶花卉图案瓦当、泥质灰陶绳纹、印纹等陶瓷碎片,可以说大兴寺千年古刹之名是实质名归。它早于杭州灵隐寺(326-334)132年,早于天台国清寺(589)440年。大兴寺一千八百年来,历尽兴废,现有殿宇、寮房二十馀间,宗教活动正常。

四:全国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大"佛"字
闻名遐迩的摩崖石刻大“佛”字,位于大兴寺东侧一高十余丈的巨石壁面上,字高11.2米,宽11.2米,呈正方形,总面积达125.44平方米,其中最粗笔划宽50厘米,比原被列为我国石刻大字之冠的四川省潼南县定明寺侧大“佛”字还大一倍多,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该字刻石技法高超,阴刻、魏体,岩石壁面没有作任何加工,字体归正端庄,笔划流畅,笔力遒劲饱满。立于崖底抬头仰望,顿觉有“佛法无边”之气势。右下方有一行小字为“守德佑二年特上李佑之立,住持僧道慧书”。据此推断,大“佛”字应当是南宋末年(公元1276年)的作品,距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乐山者(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