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广东四小虎之一。广东四小虎指1980年代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当时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象征。2005年广东四小虎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公认的人均GDP5000至9000美元的发展门坎。所谓小虎,是指跟深圳这样的大经济特区相比,它们的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人口规模等较小,而实际的外向型产业规模并不小。因而可见顺德的经济情况是非常发达的一个地区。
2013年顺德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0.95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3.2%。增幅全市并列第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9%,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于去年同期;较为突出的,是今年1到5月份净出口增长6.2%,占全市比重40.9%,增速全市第二,扭转一季度全市排名倒数第一。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成效明显,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顺德是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是“中国家电之都”、“中国涂料之乡”和“中国厨师之乡”。2006年三大产业结构为2.4:62.3:35.3。家用电器、电子电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医药保健、包装印刷、家具、汽车配件等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家电、机械装备、精细化工和家具等产业,产业链条完善,名牌企业和产品众多。家电及其配套产业产值约占顺德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占全国家电产值的15%,顺德是全国最大的空调器、电冰箱、热水器、消毒碗柜生产基地之一,全球最大的电饭煲、微波炉供应基地。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实现增加值374.25亿元,同比增长18.4%。现代物流、商贸业成为投资热点,沃尔玛、吉之岛、易初莲花、国美、苏宁等国际零售巨头以及国内著名商业连锁企业纷纷进驻顺德。拥有家具、钢铁、塑料、机械装备、牛仔服装、汽车、建材等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以及华南物流钢铁交易中心、国通农业物流城、宝供物流基地为代表的集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物流基地。农业以优质水产和花卉种植为主,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61亿元,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快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农工贸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初步建立,高效益、品牌化、集约型农业特色日趋明显。
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镇域经济优势明显。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全区新增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8家,超10亿元的7家,分别累计达到251家和23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和集团达169家。美的集团、格兰仕、东菱凯琴集团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行列。目前有美的、科龙、万家乐、科达、德美化工5家上市公司,56家企业进入上市筹备阶段或表达了上市意向,其中进入上市筹备阶段企业15家。产业投资力度加大,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1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57亿美元,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3.46亿美元,增长14%;目前累计已引入世界500强企业19家、投资项目33个。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出口结构优化。2006全区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35.66亿美元,增长7.6%;其中出口96.8亿美元,增长13.2%。鼓励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3家企业达成交易,300多家企业注册成为供应商。镇域经济特色日趋明显,8个镇(街道)成为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7个镇(街道)被授予产业区域品牌。
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成效明显,工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
顺德是全国第一批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区、科技进步示范区、专利先进区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承担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现代化科技示范试点、制造业信息化试点、机械装备制造业创新试点和知识产权试点等任务。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中介服务、资金支持及政策环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了科研、开发、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开发机制,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有效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006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0.7%。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3家,占全省总数的1/9以上;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48家。2005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顺德为国家(顺德)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全国在县区一级只有2个)。成立了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中国工程院(顺德)院士咨询活动中心等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另有企业技术开发机构350个。专利开发和标准研制成绩显著。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累计超过37000件和25000件,专利授权量连续11年居全国同级单位首位。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超过4000个,产品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7%以上;企业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超过160个,获得采用国际标准认可的产品200个。名牌培育和品牌创建成绩显著。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名牌产品26个、国家免检产品7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0个。顺德被授予“中国家电之都”、“中国涂料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称号,大良被授予“中华餐饮名镇”,伦教被授予“中国木工机械重镇”,陈村被授予“世界盆景赏石博览之都”、“中国花木之乡”称号,北滘被授予“中国家电制造业重镇”,乐从镇被授予“中国家具商贸之都”、“中国塑料商贸之都”,龙江镇被授予“中国家具材料之都”和“中国家具制造重镇”,均安镇被授予“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三、统筹城乡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加速成型。以大良、容桂、伦教和新城区组成的中心城区是佛山市规划建设的两个百万人口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以“一山(顺峰山)、二路(105国道、碧桂路)、四河(大良河、桂畔海、德胜河、眉蕉河)”为城市景观主体架构,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建成德胜广场、行政服务中心、演艺中心等一批市政标志性建筑,实现了人口结构(农民转为市民)、空间结构(农村转为城市)的巨大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交通、通信、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6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1599公里,公路密度为1.98公里/平方公里,10个镇(街道)均建成了高等级公路。公交设施完善,全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全区现有28个110千伏和4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0万伏变电站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电网结构不断完善。
环境治理取得实效。“青山、碧水、蓝天”城市综合环保工程成效明显。生活污水、垃圾日均处理能力分别达到13.3万吨和1300吨。内河涌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完成内河涌整治104.5公里。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环保责任考核自评89分。
高效能的城市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5,实现社会求救“四台合一”(110、119、120、122),完成三防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城市应急应变能力逐步提高,突发性公共时间应急处置能力增强。
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明显,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顺德是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10个镇(街道)均为省教育强镇。目前已构建起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种类齐全、协调发展、优质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及终身教育体系。顺德的职业教育享誉全国,现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1个。2006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达98.66%,普通高考入学人数突破10934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教育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文体事业日新月异。新建区演艺中心、图书馆等一批文体设施,文体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健全。成功举办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等一批高档次、高规格的文化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文艺创作蓬勃开展。区域文化品牌逐步形成,顺德被授予“中国龙舟之乡”、“中国水球之乡”等荣誉称号。
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10个镇、街道创建成省卫生镇,其中3个成为国家卫生镇。在全省率先推行免费婚检和孕检,计生服务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建立健全三级卫生网络,目前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1所,农村卫生站136间。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初步建立起食品、药品、农产品卫生安全监管机制。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上新水平。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政策,全面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建立起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以及危重病特殊救助和困难群体子女助学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实现100%全覆盖。落实低保制度,2006年核定低保对象共9816户24588人,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2961万元。建立统一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目前为300元/月/人。慈善事业得到新发展,2005年成功举办慈善万人行活动,筹集善款超过1.55亿元。
今后,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全局、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共建和谐、求真务实”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注重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强区、文化名区、珠江西岸区域性重要城市和富裕和谐顺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