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又名“南华宫”,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馆内石刻楹联条幅保存完好,联文取意及书法镌刻堪称上乘。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该会馆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为止四川省乃至全国保存和维修得最好的会馆之一,是清代留存至今最为雄伟的广东会馆。该馆的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也绝无仅有。
海内外友人和客家乡亲来此参观,无不赞叹该馆建筑的文物价值,赞叹馆中挂有的当代蜀中客家人的书画作品和客家茶社的乡土文化氛围。1998年金秋,美英合拍的电影专题片《上下千年》在此采景,拍摄这座雄伟精雕的清代移民会馆,拍摄清代移民后代在会馆中的活动。广东电视台1998年夏拍摄的大型客家专题片《中国客家人》,特在洛带广东会馆拍摄四川客家人在此环境中款叙乡情的场景。四川省、成都市各种新闻媒体皆多次报道该馆。
现蜀中首家“客家文化中心”已在该馆成立。“中心”注重收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资料用品及文字资料,多次举办学者、专家的客家学术研讨会。先后接待港澳台及新加坡等地的客家团体和个人3万多人次。
燃灯寺
2005年10月13日重新恢复,开放的燃灯寺距今1400多年,是历史时期就著名的古寺。为成都乐郊历史上一大名寺,影响遍及川北。隋代 以来,建有山门(含东楼)、川主殿、钟鼓楼、娘娘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燃灯古佛殿等,规模宏大、庄严巍峨。
燃灯寺历史悠久,早在 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四川青城县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乐善好施,选中三峨山为其结庐修炼处。当地时遇大 灾,饥民遍野,褚鼎力布施,并亲持“龙头小铛,散粥而施之,日救饥民千余,又其平日常为大众治病”,深得民心,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圆寂后,“奉之者 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传号曰“米母院”。
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诏令全国来佛废寺(史称“会昌法难”),该祠也在其中。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节至蜀,“首谋兴建,寻得法润禅师主之”,于原址上重修,并“刻旧塔石绘其遗 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达知兀国师由长安入蜀,于此侨隐也继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 正聆其显迹,上奏朝廷,宋真宗钦赐寺名曰“瑞应禅院”,由此名声大振,香火盛及一时。其后历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寺已残破”。
清代已降, 随着客家移民的大批到来,礼佛之风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复和维修重建。清代中叶后,因信士有感,供奉后铁然灯佛一尊,其身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窝状大 孔,孔内置灯芯,加油悉数点燃时,浑身通亮,信徒身体每有不适,在其对应之处的穴位点燃其灯,消灾祛病,甚是灵验,因而远近闻名,该寺因此更名“燃灯寺”,沿袭至今。
现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镌古迹旧志碑》,内容包括《圣山母祈雨诗并序》、《灵泉县瑞应禅院祈雨记》、《重镌圣 母山瑞应禅院古迹记》和《信相圣母碑记》等。这些碑记,主要记载褚信相应化事迹及燃灯寺的历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内,陈列有本寺所铸明宣德钟 一口,造型古朴、音质洪亮。燃灯寺内还有不少历代留下的楹联,有的已为《全蜀艺文志》及《蜀中名胜记》等收录。著名诗人流沙河曾撰联云:“玉带落井流到东 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
燃灯寺气势雄伟的屹立在新型旅游古镇——洛带镇的八角井街(洛带公园对面,洛带镇第一小学旁),是国内外信众最信奉寺院。
燃光古佛
又名锭光佛,在佛教中是过去古佛之一。相传他生时身体光亮如灯,所以名燃灯。后来成佛示燃灯为号。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过去曾名儒童,当时起码是燃灯佛在世为教主之时,有一天,儒童看见一个叫瞿夷的女 子严持七支青莲,心生喜欢,因此用五百金钱买其五支,瞿夷见他花高价买青莲,觉得奇怪,就问他,买青莲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儒童来到燃灯佛处供七 青莲,又见地上泥泞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脱下衣服铺在地上,见还不够,又解开头发,以发铺地让燃灯佛履其衣发而过泥泞,燃灯佛因而对儒童受记说,由于你这一 次敬佛的功德,所以过了九十劫即彼成佛。你一定会成佛名为释迦牟尼如来,按照辈份,燃灯佛是释迦牟尼前事的启蒙老师,因为燃灯佛的辈份最高,法力最大,故 深受民间秘密宗教(如白莲教)的敬仰,成为最受膜拜的偶像之一。
客家公园
客家公园即洛带公园,1928年由洛带团总,袍哥舵把子刘惠安倡导地方民众和袍哥集资修建,占地约60余亩。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厅榭廊柱,古风浓郁。
巫氏大夫第
位于洛带镇下街“大夫第”巷 15号,为巫作江建。清雍正年间,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的巫锡俊偕妻携子入蜀,落业成都府简州镇子场(洛带)。巫式第二代巫作江开烧房(烤酒作坊),富甲一方,于是营建大夫第格局的广厦:集数重宅院、祠堂、树林于一体,占地数十亩。今祠堂、园林部分以毁,但主体建筑保存尚好。该建筑保持了客家长幼尊卑分明的住房格局,即数重纵向布局的正房中,以最后一层的建筑最高,体现最尊。在同一院落中,又以中间的正房高于两边厢房,保持了客家民居建筑中的护卫意识,墙体厚达60公分。大门前有八字龙门,与四川富贵人家讲究脸面的民居一样很有气势:四川阴天多,室内采光要求高,于是把中间两个厢房改为两个廊房,增大采光,扩展空间,且为卷棚式,十分美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