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爱游历山水,干过旅游行当的地理人,我不喜欢一些豪华型夸张派头的当代文化游览街区,钟情于古香古色甚至土里土气的老街,喜欢跟那些老街生活多年的人聊天交心,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觉得品味那种老街文化才是主题文化的本质,才能让人入迷陶醉,颇有收获。我想,如今太平盛世,跟我一样的老百姓大多有这种感觉和体会吧。因此,开发老街,首先要了解和彰显老街的文化,从而塑造老街主题文化街区。
文化应该是软件建设吧,文化是无形的,变化的。却是人性的真实体现,活的灵魂,是精神支柱,是提炼后的精粹。老街主题文化确定了,才能进行合理经济的硬件建设,才能软硬件融合协调,文化景点人性化,逐步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海丰县城的老街文化,应该突出整个海陆丰的主题文化。清代雍正年间,海丰县析出陆丰县之前的数千年,海陆丰地域基本上都是海丰县的。雍正年间以后的几百年内,汕尾城区和红海湾仍属于海丰县的乡镇,直至1988年成立汕尾市时才分开。因此,海丰县城的老街文化不仅仅是海丰的,应该是海陆丰共有的,是汕尾市的。汕尾城区、陆丰市、陆河县等可以塑造自己本土特有的老街文化,例如,汕尾老街最有特色的是小香港文化。大家也能同时拥有海丰县城的老街文化。所以,塑造海丰县城的老街文化是全体汕尾市民的义务和责任。官方和民间都要重视。我也责无旁贷。
海陆丰的主题文化,可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多元性海洋文化,在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交接地带,独树一帜,内涵深厚。
由于海丰旧的千年古邑毁于元兵战火,明朝新建的县城,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老大街能凸显海陆丰主题文化的旧式建筑不是很多,但在老街生活的居民仍然为数不少,每天依旧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颇有人气。其中,骑楼文化,街市文化,家族文化,古桥文化,三山国王文化,宗教文化等,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海丰县城老大街的两侧基本上是骑楼建筑。同样是岭南别具风韵的骑楼,海丰骑楼不同于省城广州上下九路的广式骑楼,有悖于海口老街的南洋味道之骑楼,细细看去,与旧时府城潮州精雕细琢的老街骑楼还是有区别的。修建于陈炯明主政广东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之海丰县城老大街,乡土气息浓厚。骑楼显得有些土气。街面宽6米,街道两边旧式多是两层楼的商铺,有的还像现在的复式套间,上层矮矮的。有的是,铺面接过去是竹竿屋,一连几小间,长长的窄窄的。大部分在数米宽的商铺后面是,连片的明清建筑风格的中式瓦房。看来古代的儒家文化影响依然深刻。骑楼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柱子外表不少是抹石灰的,多年不修整,斑驳残缺。可见当时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办事从实际出发。也说明海丰家底不厚,农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传统手工业商
业为主的小县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是海丰社会稳定,民心向上,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辉煌时代。能有这样的大街已经不错了。如今大街的百年老店为数不少。打铜的,刻印的,木雕的,五金的,剃头的,纸艺的,纹面的,制鼓的,秤铺,布铺,等等,传统商铺,应有尽有。现今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民间艺匠高手把守店铺。尽显近代岭南小县城的商业风情,国内已经少见了,值得本地乡亲和外地游客好好品尝。
更值得寻味的是,那个时代传扬下来的,近代海城儒家街市文化。至今仍然铭刻于海城老城区原住居民心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温文尔雅通情达理讲究孝道的老街文化。长期的熏陶感化,已经融入人们的言语举止。渗透进居民的遗传基因。动作敏捷而轻柔,轻声细语,带着古典音乐味道的方言尾音。不是我偏心,确实有点别样。你若有空,到大街民宅坐坐,跟好客的街坊聊聊,喝一碗飘满芝麻花生炒米的海丰擂茶,吃一块家产的米方甜食。肯定收益不少。海丰县城老大街的街坊,多为城镇平民百姓,没有福州三坊七巷和潮州酉灶义兴甲五巷那样众多家学深厚,文人荟萃。但他们勤劳朴实,容易沟通。我浪迹江湖多年后返乡,曾在一家颇大规模的服务企业兼职打工,断续十年,负责公司的服务培训。我一直喜欢聘用海丰县城老城区的原住居民子女,他们身上具有与生俱来的文明素质,服务技能培训一点就通,工作颇受顾客欢迎。所以我建议,今后老街建成文化游览街区,尽量招收这类出身的员工做街区导游。比如,那些女孩子,称呼兄的语音,兄字降低了两个音阶,带点绵绵的尾音,不妖娆而甜美,让人听来舒服。当然,几年过去了,社会变迁奇快,也许有些变异。
老大街尽管是县城公共场所,还是大家族聚居为主而建的街道。其中,有几个家族声名显赫,家传悠久。
首屈一指的巨族,大街陈。大街陈历经三百多载,祖祠位于中山中路大街肚,已传至第十七代,分支遍布海丰及红海湾城乡,陈氏人丁最兴旺时,竟占县城三分之一人口。所以,海丰方言童谣有这么一句,隆隆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乐善好施,勤俭持家,忠厚待人是大街陈的传家宝。大街陈文化,非得探讨品赏不可的海丰街市文化。中山西路即幼石街,是世界音乐奇才马思聪的故地,马思聪家贫时的出生地和少年的故居都是家乡的宝藏。幼石街马也是海城的大家巨族,崇文尚德。中山东路的桥东彭那个制鼓世家的熟牛皮家族与海丰二十世纪初首富的五云彭,同住老桥头桥东社,却是不同家族联系密切的彭氏文化。五云彭后来出了个彭湃。彭湃故居得趣书室是海丰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还有中山东路中段的吴氏家族,中山西路金带街林氏,等等。老大街的家族文化奥妙无穷,耐人回味。
连接这条近代广汕官道过境干线中山路的是,龙津古桥。始建于1463年,1638年重造,后数次维修,桥墩一直是原先的,现貌是1925年的。五百多年了,经受无数地震台风,依然顽强挺立。可以说,海丰明代县城,老大街,龙津古桥,一起诞生,同享兴衰,见证历史。桥头市是历经七百年之久的海丰四市十四墟之一。至今桥头早市照旧热闹非常,人声鼎沸。龙津河重返昔日河水清澈,鱼虾欢唱之时,您再站在古桥上,更是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