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应是书香缭绕的地方,但汕尾市海丰县红城中学的学子近日却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他们的学校一直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恶臭味,源头是位于校园200米开外的一座垃圾中转站。学校与这座垃圾中转站已经做了10多年“邻居”,校方和附近居民曾多次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但是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11日下午,汕尾市海丰县公用事业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就此事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完成了新的垃圾中转站的相关规划,正在努力推进各项建设工程。而在此期间,旧的垃圾中转站仍将会过渡性使用,但从本月8日起,该垃圾中转站已经采购了垃圾压缩车投入使用,减少污染与降低异味,尽量不影响学生和周边居民。 夏季上课学生需戴口罩 11日下午,羊城晚报记者在接到相关报料后来到紧邻二环北路的海丰县红城中学调查发现,该学校与学生所投诉的垃圾中转站均位于龙津河西侧,由于垃圾中转站就位于北桥底下,当地人都习惯地称之为北桥垃圾站。两者之间距离大约仅有200米,行走在校园里面,不时能闻到阵阵臭气,而每当铲车进行装载垃圾作业时,机器的轰鸣声也同样不绝于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北桥垃圾站是海丰县城的3个垃圾转运站之一,至今已存在10多年,这个垃圾转运站每天承担了80吨左右的转运任务。 在红城中学宿舍区附近经营一家士多店的温姨和记者聊起这座垃圾站时,情绪显得非常激动。据温姨介绍,由于学校位于北桥垃圾站北面,每年春夏秋这三个刮西南季风、气温较高的季节,堆积如山的垃圾一经太阳烤晒就会发出阵阵恶臭,附近几百户居民无不关窗闭户。 温姨说,她所居住的地方虽然前有海丰八景之一的“龙津渔唱”(即龙津河),后有仁荣青年公园,环境相当不错,但“晨运”和“散步”这两种生活方式对于当地人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垃圾成堆,不仅散发恶臭,还滋生蚊虫,根本不敢出来锻炼”。 据红城中学高二年级一位王同学介绍,为了应付垃圾中转站散发出来的气味,他们在夏季上课时甚至需要戴着口罩,尽管这样会很闷,但总比什么措施都不采取来得强,而且垃圾堆里还特别容易滋生蚊虫和老鼠,加上前段时间高发登革热,他们很是担心。 为此,红城中学的学子和居住在龙津河畔的其他村民一样,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吁,尽快履行承诺,将垃圾中转站搬迁出居民生活区范围。 垃圾站仍将过渡性存在 针对北桥垃圾站的问题,红城中学校方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曾和附近居民数次向当地环保部门反映过,海丰县公用事业管理局的相关领导也曾表态,力争今年9月份学生开学之前就将垃圾转运站搬离,但至今北桥垃圾站仍在正常运作,臭味依旧。 对此,海丰县公用事业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11日下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称,他确实曾表态今年9月份之前要力争将该垃圾中转站搬走,但由于开展环卫工作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走流程、开展招投标,该项工作一直到今年9月13日才算尘埃落定,并于11月1日开始相关交接工作。据悉,目前相关交接工作已基本完成。 上述负责人说,在进行上述工作的同时,当地有关部门也一直没有搁置新的垃圾中转站的选址问题。海丰县公用事业局曾拟选定6个地点作为新的垃圾转运站建设点,但都因为周围居民的反对而流产,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目前该局已选定了海丰县郊区靠近龙津河的一块公共用地作为垃圾中转站的新址。 据介绍,目前新的垃圾中转站的相关规划已经全部完成,但仍在解决建设主体的问题。海丰县公用事业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在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后,决定按照高标准建设两个占地均为300平方米的2层楼高的垃圾中转站,“预算总投资要700万元,如果交给已经市场化了的保洁公司来承建,那么进程会很快,而如果要由海丰县政府来作为业主承建,可能财政包括一些流程走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那么,建设新垃圾中转站的相关问题悬而未决,难道北桥垃圾站周边的居民和学生就要继续忍受恶臭“侵袭”吗?海丰县公用事业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新垃圾转运建好之前,北桥垃圾站仍需过渡性使用,否则海丰县城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将无处可去。 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从本月8日起,刚刚完成市场化改革的保洁公司已经采购了相关的垃圾压缩车并投入使用,他们也要求保洁公司对该处垃圾站做到日产日清,加强平时的地面清洗工作,减少污染与降低异味,尽量不影响学生和周边居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