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妈糊是非常受欢迎的,在我家里是众所周知。
它的历史比我父亲爷爷辈的都久。在鹿邑,好多人们习惯称妈糊为‘妈糊子’。其实这与隋朝开挖汴渠运河的麻叔谋还有关系哩。
过去,鹿邑人们哄小孩哭闹时要哄不好,就吓小孩子说:别闹啦,再闹‘麻胡子’来了。小孩听后立马不敢哭闹了。其实,‘妈糊子’应该为麻胡子,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
当年隋炀帝下诏开汴渠,麻叔谋被任命为开河督护。他到达宁陵后患病,卧床不起,求医诊治。医生说必须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后加入药物,一起服食。麻叔谋让人找来几只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为“含酥脔”。乡村百姓前来献羊羔约有数千人,麻叔谋收下羊羔,给了他们优厚的报酬。宁陵县下马村有个叫陶榔儿的,家财万贯却为人凶暴,他家的祖坟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时被发掘,就偷了别人家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杀死后砍掉头和脚,蒸熟装入食盒献给麻叔谋。麻叔谋吃着这肉,香美异常,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人满意,就下令让河道在经过陶家坟地时绕了个弯。陶榔儿兄弟感谢麻的恩德,继续偷盗小儿蒸熟献给麻叔谋来讨赏。
结果麻叔谋吃上瘾了,其他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想吃了,非吃蒸的小孩子肉不可;可是宁陵一带小孩子被他吃了好多,吓得当地百姓都把小孩子藏起来了,就这还有丢失小孩的,但麻叔谋就有断餐的时候了,就有人给他出注意,去鹿邑偷小孩吃,结果麻叔谋就派人去鹿邑偷小孩回来蒸着吃。就这样鹿邑当时好多人家的小孩接二连三的丢失,报官官不敢过问,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把小孩子藏起来,并哄吓小孩子:别哭,麻胡子来了,有时让麻胡子听见就把你抓去蒸蒸吃,结果小孩听到麻胡子三字就吓的一声也不敢哭了。
后来鹿邑老君爷显灵施法告知了隋炀帝,隋炀帝本来是昏君,见老君爷显灵给他,不敢怠慢,就以“食之人子,受人之金,遣贼盗宝,擅易河道”等罪名惩治麻叔谋,派大将把他逮捕处死,陶榔儿兄弟也被同时正法。
麻叔谋处死后尸体交给鹿邑的老百姓处理,鹿邑老百姓对麻叔谋是千仇万恨,没有一个不想吃他肉喝他血的,可是人太多分不过来,就有人想个法子,把麻叔谋剁碎炖汤喝就人人有份了,就这样,把麻叔谋剁碎扔进大锅,可是人太多,加水多汤就稀了,人们又想个法,把浸泡的黄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放入这个大锅,于是人们都喝上了麻胡子汤,才解了一些心头之恨。
自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浸泡的黄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煮成的汤叫麻胡子汤,即好喝又解气,所以鹿邑人民都爱喝这个,后来慢慢把‘麻胡子’写作‘妈糊子’(本来这个汤色味不亚乳汁,称妈(俗指奶水)糊也不为过),不在提‘麻胡子’了,以防恶心人的胃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