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技
清代,一些村内设有私塾、经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境内始设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全镇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村村设学、庄庄办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同时,成人教育普遍兴办。1952年,各村开始创办农民夜校。80年代,全镇校舍、教学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教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90年代,镇投资500万元在冠城镇一中建起1栋高标准教学楼和3栋教师宿舍楼, 在冠城镇西街村建起了1处“民族中学”。中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95%以上。近几年来,加大了教育发展的力度,坚持“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的原则,投入大量资金作好学校“六配套”改貌工作,教学条件得以改善。2000年底,全镇有小学20所,在校生6301人;初中3所,在校生3560人。至2000年底,全镇共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6800名,其中本科生1600名,大专生200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该镇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2000年, 全镇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54名,农业技术人员160余名。由冠城镇配件厂研制成功的“单杠曲轴磨床”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冠城镇文化较为先进。长期以来,民间艺术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日趋活跃和繁荣。 东谷子头村张元宾的评书,在民间颇有影响。1958年建剧院,1975年建立民办公助文化站, 1980年建立电影放映小队。80年代,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
1949年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少数中医,镇内有几家中药铺。1952年,建立城镇卫生院。 1958年10月,改称“城关公社卫生院”。1957年2月,冠县卫生防疫站成立,设在冠城镇北街村。1965年10月,县妇幼保健站在冠城镇东街村建立产院,有床位8张。 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1~2人,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冠县人民医院和冠县中医院都建在镇中心, 两院均拥有B超、CT等先进医疗设备,成为城镇居民首选的就诊医院。2000年,有镇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50处。
镇内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一些镇属企业单位有体育活动场所。境内农民在农闲、耕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其主要项目有:篮球、台球、羽毛球、乒乓球、象棋、游泳、射击等。冠城镇传统武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张尹庄村的查拳,是流传全国及海外的一个影响较大的优秀拳种。1949年前,境内武术活动的开展很广泛。 按民间传统,以地窑和场院为场地,冬春农闲季节习拳练武。1933年,该镇的西街村、张尹庄村、南街村建成了1个练武场。1985年,境内成立了全国第一所查拳学校。 查拳新秀王秀芬1980年秋在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获金牌一枚,1986年5月,在徐州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获“三献雄狮”金牌一枚,铜牌两枚。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2年人均粮食250公斤。 70年代,农村主要粮食是粗粮,以玉米、地瓜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群众口粮逐渐以小麦为主食,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发生质的变化,鸡、鱼、肉、蛋成为餐桌上的常有菜。穿着方面,70年代穿黑、蓝、白棉布衣服,色泽和款式单调。80年代,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开始穿质量上乘、色彩丰富、款式新颖的衣服,各种各样的服装店遍布大街小巷。截止目前,全部农户均住上了砖石结构的房屋,镇区不少农户住上了楼房。 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较1978年增长1倍。同时,镇区内实现“五通”(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通柏油路)。75%的农民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保险业务。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不少农民精通农业管理,学会了发家致富的手艺,如编织、建筑、维修等,农闲季节有的进城打工,有的在家经营。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930元,居全县首位。
镇村建设
1949年前,境内村镇没有统一规划,各家各户自行建设。建房多沿旧制,独户建院,纵横交错,街道、胡同窄小弯曲。70年代,镇政府作出废旧路、开新路,建设方形村的规划,开始建设新农村。1987年,全镇各村按照县制定的《关于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了建设规划,大大促进了乡村建设。镇政府机关前临滨河路,西靠西环路,向东不远是县城中心大街的红旗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冠城镇一中、县图书馆、县第一实验小学、电影院位于镇政府机关所在地滨河路两侧,县一中、武训高级中学、县人民医院、县文化活动中心也临近镇政府机关,为全镇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000年,镇机关附近的元庄村被聊城市委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冠城镇政府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乡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