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我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其敏锐的感知能力有很密切的关系,而这种敏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素养。那些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思想幼稚的文章作者,要么是那些“埋头死读书,无视绿叶与鲜花”的学生,要么是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情冷漠,自私任性”的娇娃。他们为什么写不出生动鲜活的作品呢?究其原因,是缺乏敏感的素养造成的。那么,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敏感素养呢?
一、唯有源头活水来——从语言积累方面培养敏感素养
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材料,犹如砖瓦之于建筑。没有砖瓦建造不起高楼,同样没有语言材料也构建不起作文的大厦。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总会有这样的发现,凡是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他对语言总是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一个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一个生动的比喻,一句至理名言,一首优美的小诗甚至一个名人的事迹,他都会适时适地地把它记录在心,不断丰富着自己语言知识的宝库。正因为他们有丰厚的语言材料作后盾,所以他们才能在写作中随手拈来,驱遣自如,左右逢源,行云流水般一挥而就!而那些对语言不敏感、反应迟钝的学生,要么在写作中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痛苦万状;要么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句子不通或句子干瘪贫乏,就是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试想,大脑中没有一定的语言储备,颠来倒去都是那几个苍白乏味的词语,怎不令人捉襟见肘,怎能写出那锦绣文章来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素质低下,写不出作文,关键便在于缺少语言这个“米”。没有“米”就等于是“无源之水”,势必枯竭,就好像那“无本之木”,难成花果。而要找到这个“米”,就必须培养敏感的素养,不断积累语言,熟悉语言,使别人的妙语入于己之心,出于己之口。若没有语言积累作基础,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无异于痴人说梦!同时,敏感的学生必定细致,他们在阅读积累中会把词语的词形和意义结合起来记忆,会区别易混词之间的差别,因而在作文中他们不会写错别字或者很少写错别字。而不敏感的学生大都粗心,他们对词语不作辨别,大而化之,故而作文中错别字随处可见,有的甚至错得离谱,错得滑稽!
二、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从情感积累方面培养敏感素养
情感是写作的灵魂,一篇文章不管它的语言如何华丽,如果没有真挚动人的情感,势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得不到读者的认可。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问如果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情从何来?唯其自感,方能感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为什么有人见春花而落泪,对秋月而伤情,见鸿鹄高翔顿生凌云之志,见学鸠低飞而骤起鄙夷之心?而有人却对此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呢?敏感者势必情感丰富细腻,热爱生活。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一定会细心体察、思考、领悟,“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从而催生写作的欲望,点燃表达的激情。不敏感者势必情感单调粗疏。他们大大咧咧,虽然在生活中生活,可他们却置身事外,对身边的事漠不关心,淡然处之,心似枯井,即使投下巨石在他们的心中也荡不起半点涟漪。像这样对生活没有一点感受怎能产生写作的冲动?俗话说“愤怒出诗人”,产生诗人的前提是“愤怒”。没有对生活的敏感,只埋头于“数理化”或“ABC”,两耳不闻窗外事,怎么能激起“愤怒”?只醉心于上网聊天玩游戏,天塌下来也不顾,怎么能激起“愤怒”?只安睡于舒适的温床,管它是“门前雪”还是“瓦上霜”,怎么能激起“愤怒”?没有“愤怒”这种燃烧的激情,又何来鲜活动人的诗篇?纵观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无一不是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者。杜甫敏感,才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敏感,才能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岳飞敏感,才能怒发冲冠;曹雪芹敏感,才能“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鲁迅敏感,才发出了“救救孩子”那狂人式的呐喊,才塑造了“子君、闰土、祥林嫂”;托尔斯泰敏感,才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敷衍成《复活》这部不朽长篇,表达他寄望人类“自我完善”的渴盼。只有对生活保持全方位的敏感,才能在点点滴滴中积累起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收获对人生的睿智思考,也才能在文章中笔到意随,游刃有余。精深的见解,饱满的情感不待劳神苦思而自然流泻!那些没有情感积累的人作文时必然伪情矫饰,空洞虚假,言之无味,读之生厌。因此,教师必须设法接通学生的情感线路,及时记下感动的火花,或者通过创设情境,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从如烟的往事中挖掘生活的甘泉。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技巧运用方面培养敏感素养
前面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就“米”——语言材料来说的。如果有了米,而且还想把这“米饭”做得香一些,就非巧妇不可了。如果做饭的妇人把这饭烧糊了或者做成了夹生饭,这都是对原材料“米”的浪费,是很可惜的。因此,技巧的运用对写作来说也至关重要!适当的运用技巧可以让我们把文章写得新颖别致,波澜生姿,活泼灵动,给人独具匠心的美感。敏感的学生势必是有心人,善于学习借鉴并迁移运用。学了修辞,他便会用比喻来使形象生动,用拟人来增添情趣,用夸张来凸显特征;学了句式,他便会用整句来增强气势加强节奏,用散句来使句子灵活多变潇洒飘逸;他可以用倒叙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用突转的笔法意出尘外增添波澜;他还可以用象征来寄意,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给人惊喜……总之,凡是老师教过的,或者他自己在阅读中遇见的,他都会拿来尝试运用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敏感的学生势必是“死心眼儿”,不仅对自己遇见过的技巧不理不睬,而且对老师反复叮咛的东西也是充耳不闻,冥顽不化,依然故我。作文要么流水帐,要么乱石堆,平淡寡味,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必须在平时抓好阅读欣赏指导,进而通过仿句、造段、模篇等形式进行灵活的写作训练,来培养他们的运用技巧的能力。
四、借我一双慧眼吧——从理性思维方面培养敏感素养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往往是意趣、情趣、理趣的统一,而这理趣中闪耀着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辉。这就是个性化的创新之作,因为作品里有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独到的发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或人生哲理。能够做到这些,必须具备深刻的洞察力,而深刻的洞察力正是以敏锐的感知能力为前提的。同样是登楼,有的怀古伤今,有的念远怀人,而王之涣却道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同样是记游,徐霞客侧重于地理知识,柳宗元侧重于山水之乐,而王安石却能从游洞中认识到“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没有敏感的素养,就不会有苏轼的“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敏感的素养,就不会有林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没有敏感的素养,就不会有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佛家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所以,天地山川、花鸟鱼虫,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蕴含着理趣,而只有那些具有敏感素养的人才能使之闪光。俗话说“慧眼识金”,而有慧眼的前提是有慧心。这慧心不正是敏感的素养么?一些学生只能写一堆内容空洞、肤浅无味的文字,就是因为平时不善于发现、不善于思索,以至于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熟读无思。因此,教师应在平时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多关心时事,通过记心得式日记来培养其理性思维的能力。
敏感是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捷的一种感知能力。敏感并不是坏意思。它不等于“多愁善感”和“自寻烦恼”,而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对于写作者来说,尤其需要敏感的素养。因为只有对外界事物,对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我们才能激发自己的情感、把握每一次感动,才能使别人的妙语皆若出于己之口,才能别出心裁、慧眼识金,才能在写作时运筹头脑之中,决胜尺幅之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