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
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祥和吉利。火龙舞动时火花四射,场面壮观,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2008年6月丰顺埔寨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3月,张世钻同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顺埔寨火龙的代表性传承人;
“火龙“的神话传话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东海龙王的第21今孙子叫浊龙,被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指现今埔寨一带)。浊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只好向老龙王告状,于是龙王命其小女清凤,佩上龙剑赶赶南粤。一日,清凤趁浊龙醉酒如泥时杀死了他,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然后带回斩下的龙头向父王禀报。留下其馀三段,变成现今埔寨的“龙身”岽、揭阳的“龙尾”、揭西(与埔寨交界处)的龙颈。于是埔寨人民的祖先把这古老的民间故事,巧妙地通过“烧火龙”的形式,作为闹元宵的文艺活动,代代相传。
丰顺埔寨“烧火龙”是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埔寨火龙这个具有浓郁民间风情的传统艺术,始于清乾隆六年(西元1740年)。这个烧火龙广东丰顺、兴宁、五华、河源等县均有,但以广东丰顺的最具特色。台湾火龙则在1998年开始,由苗栗市长邱炳坤倡导,做为该市元宵节重要庆祝活动,台湾的火龙用稻草编成。
”火龙“的制作方法
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涂上颜色,就成一条简单的龙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到了元宵晚上,外地的观光客和方圆几十里群众,从四面八方拥到这里来,观看烧火龙这个精彩表演。真是“万民同乐城不夜,银花溢彩景长春”的情景。
“烧火龙”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的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由原来丈把长,发展到现在30多米长;烟架也由原来五、七架,发展到现在多的有13架,高达15米,特别是“禹门”,已失传了60多年,重新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为发展民间艺术,作出了新的奉献。近几年来艺人队伍不断壮大,制作工艺也进一步提高。
八十年代期间,“巨型火龙”曾先后到梅州、广州、深圳、肇庆、漳州、福州等地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且多次由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拍摄实况播放。
每逢新岁元宵到来,埔寨人民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表演火龙,给人们带来吉祥。火花如若在你的皮肤烫出了“泡”,(当地口音“泡”与“钞票”的“票”同音,就是钱的意思),那今年你一定会发大财.特别是擎龙头的就更了不起,人们都急着出钱,出钱最多的才能擎龙头,擎了龙头,在新的一年,一定会行好运,人们叫“大发龙运”(发大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