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城东撙五鳌地 玉带水环绕六鳌城 (上)

家乡区县: 即墨市

 

诗曰:
初开墨水列三关,气取崂峰在巽间。
盟旺马鞍震兑位,灵浮主案坎离班。
乾方流水坤宫去,艮位爻虚寅上间。
借得六鳌心内土,修成八足镜容山。

这首七律,是即墨古城由平度旧城东撙(节省、比原来缩小)时,对所选新址周围山川地理的一个概括。

地处平度古砚大朱毛的即墨老城历经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1300多年时间到了隋朝的时候,虽然曾是雄齐第二大城,王、侯国都和即墨县治,终因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到这时已经墙颓屋圮,破败不堪,满目荒凉,不堪作为县治之地了。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国民经济繁荣发展的前提下,随着全国各地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北齐时被废除了六十多年的即墨县重又设立,其地域包括西汉时的不其,皋虞、壮武三县,县城也由大沽河西畔东撙八十里,圈选在今址墨水河畔。恢复旧称的即墨县城这一东“撙”不打紧,所辖地域比春秋战国时期整整缩小了一半以上,县城也由原先的“周长十多里有余”,而减小为“四里有余”了。不过那时的即墨地域比现在还大一半,它的四界是东为大海,西到大沽河,北至五沽河,南抵胶州湾畔。1898年以后,从即墨县的版图上又陆续割出去了一个青岛市和一座崂山,外加一个城阳区,可以说,即墨一块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域被分割出去了。

当年选建新址者形象的把县境内的数座大山比作大鳌,来形容县城位置的优越,诗中首先提到城临墨水并开东、西、南三门,广收东南崂峰的钟灵秀气,东西方位上有盟旺山和马山两只巨鳌左右挟持,前后有浮山和灵山两只大鳌相环。墨水河南北两条河流在城的西北处相汇后,向西南方向的胶州湾流去。地理上的唯一缺陷是东北方位上空虚,为了弥补这一自然不足,便在人工建筑的第六大鳌--即墨城中取土,在城外的东北角上堆起了一座高不盈丈、阔不过数丈的圆形小山,上竖一方石碑,铭之为继盟山,取城由盟旺山来脉而建之意……

当年初建古城的主管者和设计者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初建规模也难以考证,城体大致是在明、清两朝逐步完善起来的,城垣坐落于墨水河谷中游南、北两条支流交汇处,城内地势东高西低,又中心高四周低,高低最大相差在四米以上,以古县衙东侧的雁儿湾最低,形成一方城中小水塘。城外四郭以东郭的李家崖子最高,西郭以外的分水岭最低,配合东西稍长的城体来凑“六鳌奔海”之数。更有甚者,古人为了取“玉带水”环绕之势,又在城东沿李家崖子、高真宫、哨庄一线人工开挖了一条河道,把墨水河南北两条支流沟通,中间圈出了一方头颈向南的墨鱼状地形, 而即墨城垣就坐落于这条墨鱼的颈后脊背上。墨水、墨鱼、墨城三者合而为一,城建者当年煞费心机,把古城和周围的山川地理大势结合的完美无缺,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结合了。

Qian密哒~(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