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城东撙五鳌地 玉带水环绕六鳌城(下)

家乡区县: 即墨市

山势东来翠欲流,溪声西下泛沙鸥。
孤城雾隐三春曙,危塔呼风六月秋。
僧趁晚凉依绿树,客携春酒笑红楼。
墨民未必知淮涉,唐宋朝时通越瓯!

古城建成以后,又历经唐、五代、两宋、金、元、六朝近八百年的风风雨雨,到了明、清两朝,即墨古城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首即墨学子兰史孙的《淮涉寺》律诗,就极尽赞美了明朝时即墨城周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胜景。

明朝中期以前,即墨还是一座土城,中后叶时,平息了多年的倭寇(日本海盗)又起,为了加强沿海城镇的军事防御,当时的地方官府对古城进行了一次大的增修;一是在土墙外面甃了一层大砖,墙头顶上青砖铺地,外墙砌起女墙垛口。二是东、西、南三门外套瓮城拱卫,内门洞上高起楼阁,俯视城下。三门各有题额,东为“潮海”,南为“环秀”,西为“通济”,三瓮城门外各有吊索拉桥,横跨于环绕城周的壕河上。城外四关的四个郭门均用砖石发碹门洞,门洞上的四个郭楼都有寺庙入住其内,东郭为八蜡庙、南郭是火神庙,西郭祀观音,北郭供三官。四郭上常年磬钹之声不绝于耳,烟火缭绕于飞檐回廊之间。在城里郭外的几条主要大街上,有三、四十座造型各异的功名、贞节石牌坊跨街而立,形成即墨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即墨古县衙坐落于城里大街路北正冲南门的古城中轴线上,是一组庞大的官衙建筑群,从紧临东西城里大街的木牌坊开始,往北依次是大门、钟鼓楼、大堂、二堂、印堂直抵北城墙下的真武庙,中轴线的大堂东西两侧,各有一列耳房,作为县衙杂役人员住宿和关押犯人的地方。县衙大院以西和路南的大片连进式古院落群体,多为即墨周、黄、蓝、杨等各大名门望族的房产。那一处处双狮把门、台基石条的高大屋宇,显示着各大家族鼎盛时期的荣誉和辉煌!

古城内最值得夸耀之处是县衙东侧的燕儿湾一带的庙宇群,这一带集中了城隍庙、龙王庙、关帝庙、孔庙、学宫等众多的庙宇殿堂,雕梁画栋的高厦广宇之间松柏苍苍、花草拂拂,更有燕儿湾的一池碧水掩映在垂柳浮萍下,趁着倒影中的拱桥曲榭,几多学子,在树下池边、台阁角亭中捧书诵读……这方古城中最具诗情画意的幽雅所在历来为即墨文人墨客所赞许,难怪清乾隆年间来即墨做县令的北京人尤淑孝,发出了《东园十咏》的长吟诗……

古城另一景致所在为东南方的古城垣、墨水河一带。东城门上的阁楼称之为奎名楼,在三门中为最高大雄伟和富丽堂皇,它和城墙东南角上的文昌阁一起,构成了一年四季人们登楼入阁观赏城外远山近水美景的好地方。蓝史孙的《淮涉寺》诗,或许就是站在楼阁上南望即墨的大好河山,灵感顿蹴而挥笔写下的千古佳作吧……

东莱即墨,始春秋,不比齐都逊色。横跨胶莱波万顷,蓬岛雄城一座。田单拒燕,火牛复国,司马载史册。田横西去,怆然别五百客。潮来夕往倏忽,多少兵戈,一统隋杨社。东撙形胜墨水畔,筑得鳌城巍峨。周黄蓝杨,郭江孙范,数文人何多!可叹城垣,今已影无踪灭!

Qian密哒~(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