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以枫溪得名,枫溪是一条风光绮丽的山溪,上源有二,东源黄檀溪,西源白水溪。二源在枫桥镇南大竺园附近会合,始名枫溪。隋朝时,曾在枫溪渡口架桥建驿站,称之为枫桥和枫桥驿,枫桥地名即由此来。
历史传承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枫桥先民就在枫桥江两岸繁衍生息;越国前期曾于此建都;南宋孝宗乾道8年(1172年),一度为义安县治,义安县不仅仅为原枫桥区属范围,还包括了湄池、江藻一带,因此,枫桥是当时的地域中心,商贾云集之地,形成了繁华一时的三里长街。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辛弃疾曾于此申置东尉司;元设巡检司;明为驿辅;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设枫桥镇;民国元年(1912年)设枫桥乡;1932年,枫桥曾修建小铁路,使得枫桥的集市贸易十分兴旺。1949年解放后枫桥一直是镇、乡、公社、区所在地。
区位得天独厚。枫桥乃浙东名邑,江南古镇。距诸暨市区20公里,距绍兴市区30公里,古有“婺越通衢”之称,而今31省道、诸嵊公路、枫湄线穿镇而过,使枫桥镇东接绍兴,西连诸暨城区,南通嵊州,北达店口、萧山,交通极为便利。绍诸高速贯穿全境,设有两个互通口,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文底蕴深厚。枫桥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由来已久,蔚然成风,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东海文化明珠镇。宋元时期的藏书楼就被时人誉为"越中之冠"。仅宋元明清四朝,枫桥有进士35人,举人68人。历代名人辈出,孕育了王冕、杨维桢、陈洪绶、汪寿华、何燮侯、梁焕木等一大批人才,"枫桥三贤"更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而在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教育环境造就了较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使枫桥更赋内涵,发展更好更快。
社会政通人和。“枫桥经验”是政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新时期中国农村治理的样板。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实现社会大局长治久安、政通人和,为企业发展、人民生活构筑了优良环境,两次荣获全国综治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尤为一提的是,枫桥镇平均每年接待近300批次、约1万人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考察团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