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来自“鲜明主导业“
集聚区的发展,必须以确定鲜明的主导产业为前提,这样才能具备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助于招商引资。
为实现追赶跨越,太康牢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的标准,围绕“纺织服装承接产业转移、传统产业提升科技水平、基础产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思路开展工作。将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和成就点放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项目上,坚持围绕纺织服装、以锅炉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提供要素保障。
太康县立足棉花加工、人力资源优势,承接产业大转移,主攻长三角、紧盯江浙闽,逐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立足提升锅炉传统产业,积极推进“招商引智”和企业嫁接联合。服装纺织、低碳锅炉、循环造纸三个税收过亿元产业园已经形成,太康锅炉产业园被评为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龙源纸业循环造纸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瓦楞原纸生产基地。
四年多来,集聚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区面积已达10.3平方公里,引进项目55个,总投资2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3个。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108%;税收完成2.66亿元,同比增长84%;从业人员16760人,同比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1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5.94亿元,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6.16亿元。
产业竞争力——来自产业链式发展
太康县素有“锅炉之乡”的美誉,太康县锅炉制造业发端于1976年,已经有37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集聚区建设以前,这个产业可以用“散、乱、差”来形容,又小又散遍地开花是太康锅炉企业的最大特色。
原来的15家锅炉企业主要分散在张集、符草楼两个乡镇,企业厂区小、生产条件差,处于自发和无序竞争状态,发展环境不宽松,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过高、技术落后等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集聚区建设的短短几年,在政府的参与支持下,整个太康锅炉行业发生了巨变,他们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出了以锅炉制造为主的通用设备产业园,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宽阔的马路,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促使整个行业获得新生,据管委会人员介绍,当前整个行业发展态势喜人,依靠技术创新,4家企业先后获得国家双A级生产资质,销售额也呈倍增式增长,不仅建立了一流的技术研发团队,更拥有了自己独立、稳定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队伍。
目前,太康全县已有锅炉生产企业27家,其中国家双A级(A级锅炉、A级压力容器)锅炉制造企业4家,B级锅炉制造资质企业13家,全国营销服务网点3300个,生产能力2万蒸吨,年产值20多亿元,利税3亿多元,从业人员超过万人,除了本土锅炉企业,太康县还招商引资到了韩国知名锅炉制造企业斯大锅炉入驻。
就国内市场占有率来说,太康县的锅炉产销量占全国的35%,占全省锅炉产销量45%。目前,入驻园区锅炉企业8家,其中B级升A级4家,成为全省重要的A级锅炉生产基地。太康锅炉产业园被评为河南省机械制造装备示范园。像锅炉制造行业一样,位于豫东平原的太康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棉花是太康的第二张名片,而人力资源丰富也是太康的优势。太康县产业集聚区的纺织产业实现了将棉花就地转化成棉纱,继而转化成面料及服装,以此拉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
产业竞争力——来自一流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对集聚区的升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数年来,太康集聚区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软实力明显增强,获得投资商的一致认可。
他们一是凝聚发展共识。在全县上至书记县长、下至普通百姓,贯彻大力发展集聚区的共识、从上到下形成服务全局的合力。二是形成开放机制。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实行项目建设首席办证官制度和“两个零接触”,即投资方不与职能部门接触、不与被征地农户接触,由牵头责任单位负责帮助代办手续。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建立损害项目建设环境问责制度,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行“六公开”、“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三是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全县上下各职能部门牢固树立“服务项目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视外商如亲人,待外商如知己,把外商的事当自己的事,真心实意为客商解难事、办急事。四是从严查处“三乱”行为。对影响阻碍项目建设的人和事,要毫不留情地严肃查处;对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害群之马”,要硬起手腕,从严打击。对损害投资环境的案件持“零容忍”态度,真正打造了一个宽松优惠、诚实守信、优质高效、安全和谐的投资环境,实现了“更多地引进项目、建成项目、留住项目、延伸项目,从而推动集聚区又好又快地发展”的目标。
在保证以上措施的同时,他们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成立县产业集聚区工作推进委员会,县委书记任推进委员会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在一线协调指挥,实行县四个班子领导分包项目、首席办证官、联席会议、限时办结等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办证难题;对招商项目实行跟班服务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把主要力量拿到项目上,把主要精力用在项目上;先后选派42名科级干部、25名科级后备干部挂职锻炼,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历练选用干部的主战场,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创先争优的阵地平台。
产业竞争力——来自“服务保障”的完善
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客商基本需要、提升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前提保障。
太康集聚区近年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四桥四路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铺设了雨、污分流管网,安装风光互补路灯1200盏,建设南路、灵运路、海盟路等路网、管网及绿化、美化工程已经完成。横穿集聚区东西的兰河按照景观平台的标准,已完成高标准治理。集聚区栽植绿化树木100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109万平方米。
为更好地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难题,太康县成立资产规模5.5亿元的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太康县润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太康县金鳞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等融资平台,今年以来通过投融资平台担保贷款基础设施项目2个,发放贷款1.52亿元,为企业担保贷款3.56亿元,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办事效率,2012年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实行产业集聚区项目审批“直通车”制度,建立了产业集聚区国土分局、环保分局、统计分局、住建分局等服务窗口;建设物流配送中心2个,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2座,中小学校3所,甲等医院2所,安置社区3个;依托企业建立海盟织造、宏星制衣、鸿文纺织、万利源棉业等企业技术培训中心10个;万城商贸、王隆集等5个购物中心。
为进一步抓好民生工程,成立了太康县聚源土地流转有限公司,引导农民以土地补偿金入股为投资分红形式,解除了他们失地后生活保障等后顾之忧;还规划建设安置社区,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
有一套班子的强势推动,两大产业的竞相发展,太康产业集聚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产业集群效果明显,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服务功能逐渐完善,产城互动初步形成。在产业集聚区的拉动下,城市面积扩大了一倍。“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运作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已经形成。“ 力争2013 年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7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0亿元,实现太康从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化强县的转变。”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说。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5.36平方公里。是以纺织服装和锅炉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先进产业集中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区。
2012年,太康县产业集聚区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省工信厅授予“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称号,被周口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区内企业恒宝纸业“乐宝情”、永兴锅炉“永兴”、四通锅炉“四通”、神风锅炉“神风”、明正食品“明正”五个企业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