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吕梁山巅,在一座座开满枣树的村落中,在背朝黄土的沟壑里,有一种秧歌,伴随着滚滚黄河,一唱三叹地应和着黄土与岁月。它就是传承着黄河文化的临县伞头秧歌。 秧歌,又名“阳歌”,在当地俗称“闹阳歌”“闹会子”或“闹红火”。民国六年版《临县志》艺文志中有“秧歌队队演村农,花鼓斑衣一路行”之语。据考证,伞头秧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古代民间祭祀活动,原本的作用是向神灵祈福驱邪。在临县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内容最全的秧歌史料《阳歌道场全书》中写道:闹阳歌者古之所定,圣人所留,古之名“乡人傩”,今之名“阳歌”也,能禳灾解毒驱邪避凶,瘟气可能远去,大有益于百姓,一可闹也。
因秧歌队由挑伞的人领头,临县秧歌又称“伞头秧歌”。如今,伞头秧歌已从过去迷信的娱神之举,演变为自娱、娱人的喜庆活动。每逢家有喜事,必有秧歌唱起来,秧歌阵阵在山间缭绕,山醉,水醉,人也醉。上世纪80年代后,伞头秧歌由广场表演搬上舞台,由乡间搬上荧幕,优秀的伞头还应邀到省内外演唱,大大增强了伞头秧歌的影响力。2008年伞头秧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临县被命名为“中国伞头秧歌之乡”,受到广泛关注。
秧歌嘛,哪个地方没有?在广场上那斜挂腰鼓、手持红绸或扇子的大爷大妈,摇曳生姿的扭动,随处可见。不过伞头秧歌可没那么简单。
秧歌队包括伞头、仪仗队、腰鼓队、舞蹈队、乐队等等,是融合了舞蹈、小戏、杂技、曲艺、武术等民间技艺的大杂烩。其中,伞头是秧歌队的核心与灵魂,须是举止文雅大方,风度翩翩,其右手执花伞,左手摇响环。当地将这响环称为“虎衬”。在伞头的带领下,众多的民间歌舞艺术串在一起,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表演队伍,犹如一条翻滚前行的彩色巨龙穿梭在街头巷尾。秧歌音乐响起,县城里、村落里、田间地头上,数张像花朵般盛开的笑脸很快涌上街头,偌大的街道也一下子窄得像一线天的峡谷,人流就像穿峡越谷般,波涛汹涌地穿流而去。
按照表演场所的不同,伞头秧歌一般可分为过街、掏场子和表演“小会子”三大类。过街,是秧歌队在街头行进中的表演,即由伞头带领,按照唢呐乐曲的快慢,踩着鼓点,边走边舞,徐徐前进。掏场子,也叫“踩牌子”,就是秧歌队在进入广场或院落后的一种大型集体舞蹈,在伞头的带领下,边扭边走形成多个图案,流传的舞蹈场图就多达80多种。“小会子”也叫“杂会子”,也即是小节目的意思。通常在掏完场子后,由伞头派一两个“小会子”入场进行表演。“小会子”一般由三五人表演,多是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演唱,算是“正餐”之前的“甜点”。“小会子”又有文武之分。“文会子”自然是以说唱为主,“武会子”则以舞蹈、武打见长。
不过,这些热闹的表演还不算重头戏。伞头秧歌的核心看点,还在于唱。唱词全部是即兴编来,这是伞头秧歌最奇特最有魅力的地方,在北方秧歌中独树一帜。
在秧歌队中,伞头的唱词通称为秧歌。“伞头”既是秧歌队的指挥,又是善于即兴编创歌词的好歌手、主唱手,伞头的才气直接影响着整个现场的气氛。作为“伞头”,必须才思敏捷,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触景生情,在十几秒的时间内即兴编出针对性强、内容含蓄、语言准确且合辙押韵的四句唱词来。当是时,伞头一边转伞一边思考,旁边还有鼓声催促。当伞头左手的虎衬一摇,就表示可以开始唱了;如果鼓声超过一分钟还没停,就算落了下乘,观众会不耐烦,伞头也丢了面子。而那些唱词编得又快又好的伞头,会赢得最热烈的欢呼喝彩,唱词也会迅速流传开来。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wlyx05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