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民俗,是指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地区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诸暨作为越国故都, 60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流淌着无数色彩斑斓、内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诸暨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见一斑。 民俗文化:丰富民间文化一角
“行佬行佬,借来衣裳,一滴肉汤,眼泪汪汪”、“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门看娇娇”、“吃过油炒饭,踏过米筛眼,走过麻袋板”……这些看似普通平常的俗语,但内里却都蕴含着丰富的诸暨民俗文化,折射出诸暨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色。
但是,民俗又在哪里?
“口称民俗,可民俗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浸淫数十年的周煦凤告诉记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民俗已经完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或通过节庆,或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或以行业禁忌等方式表现出来。
据了解,民俗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支撑民俗延续原因在于民俗本身即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的民俗当中往往可以窥见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民间文化。“诸暨有句俗语,‘清明端午不来望,一生一世不威风’”,周煦凤说,“这当中就蕴藏着诸暨自古以来的婚嫁文化。”据介绍,清明端午是父母看望出嫁女儿的日子,带上红鸡蛋、清明餜和麦草扇等礼物,代表着父母对女儿的关切,折射出亲情。此外,还有如男方聘礼当中必须得有一对鹅,“六月六,黄狗要洗浴”……在这些民俗背后均可以发现文化根植其中。
民俗式微:探寻民俗淡化之源
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发展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创造中被突破和创新而传承延续。因而,当下民俗文化的日益式微必有其特定的原因。
“伢小时候那种‘搜惊’(旧时迷信活动)还很普遍,但如今随着老百姓知识水平的提高都逐渐湮灭了。”市文艺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寿震林一语道出部分民俗消失的原因所在。诚如所言,某些民俗的确有着落后、迷信的成分,民智未开之时或许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在知识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必然丧失其立足的根据。
诸如解放前的“捉野猫精”是诸暨较有代表性的迷信民俗。所谓捉野猫精,是旧时某些病人出现精神恍惚、胡言乱语且久治不愈,一般就会被认作是所谓的野猫精作祟,因而行“捉野猫精”仪式,可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此外,还有诸如抢亲、冥婚、挂牛绳、驱煞、烧百家米饭、喊魂灵等迷信民俗,都已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