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平富乡西边有一个小山村,这里周围青山环绕,云水河喧闹着在象山脚下流淌。盆地间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北山麓座落着两幢呈九十度分布的老屋,黄氏子孙便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关于这两幢老屋修建的始末一代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明朝末年,黄氏高祖仕元公由广东迁遂川,后子孙又从遂川迁到营前。传至第五代良瑜公,由于经营得法,持家有方,家道逐渐中兴。良瑜公性情豪爽,平日扶贫济困,广结善缘,但心中还为子孙后代的发展运筹谋划。他临终前把裔菘、裔蕙、裔著、裔猷、裔芩五子召到身边,叮嘱他们已在某处看中一块吉地,希望他们能在此地开基立业建房做屋,以荫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良瑜公看中的这块地就是现在磨形黄屋所在地。良瑜公生前曾暗中请了几位堪舆高人仔细勘查过。从大势来说,这里是南岭山脉的东段,发源于云贵高原的南岭山脉,由广西、广东经湖南、江西如巨龙般一直向东舞去,山势高而不险,山脉长而不断,实乃天赐福地。从小环境来说,磨形黄屋座北朝南,背后大山挡住了冬季的寒风;南面遥对两座大山,一座较近如口袋主招财,一座较远如笔架蕴文兴;西边不远处有一小山包,叫“黄牛拉磨”,山脚下一股泉水源源不断,清甜甘洌,寓丰衣足食;更为神奇的是东面也有一小山包,堵在山口,使河水在山脚下拐一大弯后再向东流去。这种山势水流的格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绝佳做屋之地。良瑜公的眼光可谓志存高远,慧眼识宝。
裔菘、裔蕙、裔著、裔猷、裔芩五兄弟继承父志开始建房后,按当时规矩一直让风水先生在家中住下,一日三餐好吃好喝悉心招待。此风水先生平生最好吃鸭肫,他看到厨房里每日都要杀好几只鸭子做菜,但从来就未吃鸭肫,心中未免郁郁不乐。过了两年,风水先生提出要先走,裔菘公四兄弟百般挽留不住,只得赠与了丰厚谢仪并派得力之人护送。待出了县界后,护送人打开行李请风水先生验看,并说:“主人闻知先生爱吃鸭肫,故两年来将每天所取鸭肫都腌制好留下,现全部送与先生笑纳。”风水先生到此才明白主人的一番苦心与好意,心中十分感动。他托护送人带回一封信,信中说:“承蒙主人两年来的盛情款待,无以为报,特把今后建斗门的位置告诉你们:就在我每天放竹椅的所在地。”房屋落成后,按风水先生的意思,又在离房屋约二十米处的西南角建斗门一座,上题“秀衍龙图”四字。
裔猷公去世后留下四子:际伦、际份、际仁、际儒。际仁公和际儒公看到人丁兴旺,住房日紧,又在与老屋成九十度的东面再建一栋同等规模的房屋。际仁公为人忠厚,不尚奢华,日常打扮与下人无异,建房时日日到工地上检视,看到忙不过来的地方常常亲自动手做事。工匠初时对主人不熟悉,常见一穿着朴素的老者来工地做事,有好事者戏谑际仁公说:“老人家,你不要日日在这里走来走去,又不是你做屋,要你这么关心做什么?”际仁公微微一笑,并不辩解,旋即离去。有识得者告诉说话人:“刚才那位就是东家,你还说不是他做屋。”好事者惊得大张开嘴,羞愧得半天抬不起头来。际仁公在做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宁可慢一些也要做得好,一些工匠借此偷懒。一天早饭后,际仁公又到新屋工地巡视,工头连忙过来作陪,走到中间大厅处,随行人发现一位躺在脚手架上作画的工匠竟然已睡着,手中画笔也掉落地下。工头感到很丢面子,要上去把其叫醒,际仁公却连连向工头摇手,然后带着随行人员离开。这件事使工匠们深受感动,称赞际仁公宽厚仁义,不拘小节。从此之后,工匠小工都尽心尽责,再也不偷懒取巧,如期保质完成了新屋建设。这栋房子在当时来说规模之大、质量之好是有口皆碑的。中厅圆木柱上雕刻有一副对联为证:“鸟革 飞轮奂巍巍悬斗宿;凤毛麟趾子孙奕奕振冠裳。”对际仁公、际儒公的做屋之举下厅天井边也刻有一副对联:“万世基业彰显天爵(际仁公字)之贵;百日维新成就席珍(际儒公字)之荣。”
磨形黄屋二百多年来历经了满清、民国年复一年的风霜雨雪,更见证了新生中华日新月异的富强繁荣。现在磨形黄屋的子孙已遍布全国,在各行各业上卓有成就者不胜枚举,黄氏先祖们如在地下有知大概也会含笑于九泉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