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在萧条中仍旧昂首前行。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叶澄衷凭借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本领,让他登上“五金大王”的宝座,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为民族商业的巨子。
创业经历
1840年,叶澄衷出生在镇海庄市一个贫困农民家中。他6岁丧父,9岁读私塾仅半年,11岁就佣于庄市横河堰榨油坊当牧童。14岁那年,他到上海谋生,在法租界一家杂货店当学徒。17岁租舢舨船在黄浦江中摆渡,并向外轮兜售吃食百杂。
19世纪中叶,叶澄衷善察商情,认为投资火柴市场必有大利,于是计划创办火柴厂。时逢旅日归国侨胞、镇海同乡张阿来向叶氏主动提议创办火柴厂事宜,并介绍他认识了其日本籍妻子。张妻当过火柴厂的职员,懂得火柴制造的技术流程。叶氏当面听取了张阿来夫妇的提议。
光绪十六年(1890)叶澄衷出资5万银两,在上海虹口朱家大桥(今唐山路)创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燮昌自来火公司。工人800名,日产火柴36万盒。其产品优良,胜过英商燧昌自来火局。燧昌厂因竞争失败而倒闭。(《上海通志》1825页)
不久,日商看到英商工厂倒闭,想乘机而入,把大批日货火柴倾销上海,想压倒燮昌厂,而叶氏就此降低每盒火柴价格,叶氏以汉口、芜湖、宜昌、镇海等地企业为依托,与日商抗衡,逼得日商再降价,节节败退。在温州迫使日商火柴价降到每箩2角6分,几乎亏本到无法再亏的地步。日商既无奈又佩服,称叶澄衷是“生意精”。
1896年,叶澄衷又集资42万银两,委派同乡宋炜臣去汉口创办更大的燮昌火柴二厂。为此,叶氏特备信与奏折由宋炜臣禀报两江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见报非常支持,并给予很多优惠条件。
1882年,叶澄衷向两江总督李鸿章禀报,“禀请置造轮船,设立广运局”,却被李鸿章以“已有招商局,不必另树一帜”为由驳回。后来,李鸿章去直隶督办北洋海军,叶氏趁此重提轮船之事。
1889年,他集资20万银两,兴办鸿安轮船公司。为了防备清政府干涉,他不得不托庇外国势力,挂靠英商和兴洋行,并向英国政府注册备案。
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二年,鸿安轮船公司已有飞龙、飞马、飞鲸、新汕头等11艘轮船,净吨位为7000余吨,约合总吨位11000到12000吨。公司先后开辟了长江上的申汉线,北方沿海的天津、烟台、牛庄线,东南沿海的汕头、淡水、基隆等地的海上航线。规模之大,仅次于英商的“太古”、“怡和”以及中国的招商局。
在鸿安轮船公司,叶氏始终是控股者。1904年以前,鸿安公司的股份一直为华方七、英方三,而叶澄衷是其中最大的股东。
创立沪上五金王国
1862年,在英商劳勃生帮助下,叶澄衷在上海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开设了上海第一家顺记五金洋杂货店(英文叫澄衷公司),经营范围开始为船舶五金、食品罐头五金,后来又拓展到钢铁五金、机械五金、制造五金、化工五金、军需五金等,还兼营火油销售。
叶澄衷创办的中国人第一家洋行顺记五金洋杂货店,业务不仅在上海占领五金行业市场,而且还在天津、辽宁、烟台、青岛、宁波、汉口、厦门、福州等地拥有市场优势。
同时,他关注上海火油市场,成为火油大亨。叶澄衷就以亚细亚公司为起端,把火油打入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场。
1870年,叶氏将可炽煤铁号买下。并将可炽改为可炽顺记。可炽顺记成为上海最早进口煤和铁的商号而大获其利。
1894年,叶澄衷投入资金200万两银洋,在上海开设中国最早最大蚕丝纺织厂——上海纶华缫丝厂。这家厂不但保护了江浙一带蚕农不受蚕商投机压价之苦,而且对出口蚕丝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叶澄衷到了晚年还与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担任执行董事。这家银行设在上海,对上海的宁波商人大开绿灯,提供了很多方便与优惠条件。
1871年,叶澄衷在上海一次慈善会议上坦言:“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会后,他立即筹办顺记商务学堂。该学堂招收学生以小学毕业生为主,学期一年,毕业后都由顺记号录用,实习后大多数分赴各地洋行工作。这是叶澄衷借鉴商务文化培育人才的第一次实践。
1875年,叶氏在上海创办叶记商务学馆,地址设在上海外滩金陵东路一条弄堂内。
1898年仲夏,叶氏宣布拟办一所学校教化儿童,宣布拨银10万两,并请樊时勋为筹建负责人,购张家浜地区土地18亩9分,每亩价200元左右。聘请樊时勋、陈祖烈、王予坊、曹予、乌询夫、叶志铭6人为校董。由余记工头承包建筑校舍,建造罗马式两层楼房共计42间,教室宿舍,膳厅两层楼房26间,小养正里平屋15间,并设置一印书处。
1902年秋,刘校长出任安徽芜湖观察使,校长一职由总教习蔡元培代理。后来由于学堂扩建,由叶澄衷之长子叶松卿出资10万两,不久又有叶澄衷的诸公子勉卿、子衡、又新、铁卿等人出资共10万两。
1903年5月,蔡校长出走日本,由章一山代理校长,其后白振民、蒋子帆、谢利恒等人先后担任校长。1911年,上虞人曹慕管自日本留学归国,被聘为校长,曹任职长达16年之久。
当学堂正式开学时,清政府督学部颁发匾额“启蒙种德”以勉,系清光绪帝御笔。又有“棫朴权舆”四字匾额,系喀刺沁王所赠。
叶氏还嘱其子在庄市家乡的崇正书院,捐银洋5000元,还把全乡17所私塾、学馆、书院都改成西洋式学堂。
叶氏自思家贫,幼小失学,深感痛苦。于是和堂弟叶雨庵等人回乡,与叶氏族人商讨建立忠孝堂,叶氏义庄、叶氏义塾,议定的项目有:救济署、收尸施棺处、牛痘局、救火会、叶氏义塾等,叶氏拨款3万两白银,并指派其堂弟叶雨庵负责筹建。叶氏义塾建成,设在叶氏义庄之内,建有大礼堂、教室、办公室、寝室、伙房等设施。首批招收叶氏子弟20名。后来这所义塾发展为中兴学堂,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培育出了包玉刚、邵逸夫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m23.cn/fendou
我的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u/5280725692/home?wvr=5
我的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5280725692
我的梧桐子网址http://www.wutongzi.com/uc/87025859.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