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记事

家乡区县: 安阳林州市

瑟瑟秋风吹茂林,
飘飘黄叶下凡尘。
春暖扶衬百花艳,
夏盛撑开万树荫。
青碧润青新大地,
寒霜染彩美乾坤。
一生奉献无私利,
老落归根再报恩。

红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红薯是粗粮,不如麦子、大豆、小米耐饥,但在那个几乎要饿死人的年代,因为红薯产量高,人们宁愿少要点细粮,多要点粗粮,以度过饥荒。
种红薯有两个时间,一是春红薯,就是在春天先培育出秧苗来,插到地里,生长时间长,结出的红薯好吃,收成也大。再就是割了麦子后,把薯秧剪成一段一段的,直接插到地里,不过需要大量的水。因为生长期短,结的红薯个小,也不好吃。其后,还要有两三次翻秧,以避免秧子扎路根浪费营养。
霜降前后,要刨红薯了。女人们先把红薯叶捋下来,用开水煮一遍,沤在缸里,待到来年开春当菜吃。留下遍地光秃秃的红薯秧,队里派人割回去,摊在谷场上,晒干,堆起来,做牲口冬天的饲草。
红薯从地里刨出来后,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好点的,放在了红薯窖里。赖一点的,或者损伤了的,晒成红薯片。
窖子里的鲜红薯可以随时拾上来,或蒸或煮当饭吃。有时候把红薯埋在火里烧烤,烧熟后,把黑乎乎的表皮剥去,味道比其他吃法都好。可惜那时的人们只是为了填肚子充饥,还没有上升到享受的程度,再说红薯把皮烧焦了,就不能食用,很可惜的,饥饿年代,这可是最大的浪费啊。
晒红薯片是很费事的。利用晚上时间,用特制的一种叫“创子”的刀具,把红薯创成薄片,第二天一早或推或担,到野外去晒。最好选山坡向阳的石头滩,干得快,也不沾土,干干净净,白白亮亮的。没有好地方了,只好摆在路边、岸头上,弄脏了,还不容易干。所以人们都要早早地跑到坡上去圈地,谁抢着了,就占了便宜。
那几天,你出外一望,像下了一层大雪,漫山遍野白茫茫的,都是红薯片。
晒红薯片那几天,小孩子们最高兴了,因为能随便捡着吃,即使大人看到了,也只不过说一声“又偷吃红薯片了”,便不了了之。
晒红薯片最怕刮风下雨,遇到这样的天气,人们就像上战场一样,飞跑着去抢收红薯片,因为那是全家人的口粮啊。
红薯片晒干后,留一小部分煮饭吃,大部分用碾子碾成了面。
有一段顺口溜是这样说的:红薯就是宝贝蛋儿,拿来创子创成片儿,晒干以后碾成面儿。想吃烙饼擀成片儿,想吃疙瘩揉成蛋儿,想吃饺子包上馅儿,想吃面条掺上榆皮面儿,想吃窝头捏成尖尖帽儿……
嘴上唱着高调儿,可消除不了肚里的饥饿,无论如何做造,都只是为了糊口,为了活命。我记得那时候方圆邻近的村子有集会,母亲会用红薯面儿包上萝卜青菜馅,做一篮包子,到会上偷偷地卖几个零花钱。老人家自己舍不得吃一口,总是饥肠辘辘地回到家,喝点红薯叶菜稀饭了事。
红薯粉条是高档食品,工序比较复杂。先是队里统一做,按人头分给各户。后来年景好了一点,家里也开始做点粉条。逢年过节的,萝卜白菜加上点粉条,就是改善生活了。
那时的老百姓喜欢说一句口头禅:咱就是红薯命。何尝不是呢?已是两鬓染霜的年纪了,闲暇时,有关红薯的一个个镜头还会在脑海里不时浮现:当年母亲在冰冷的河水里淘红薯叶菜的辛苦;小伙伴们举着小抓钩在已遛过好几遍的地里寻找红薯根根的凄楚;同龄女孩戴着用碧绿得像翡翠似的红薯梗做成的耳坠、项链摆呀摆的快乐;在中学当民办教师仍和学生一起蒸红薯吃的无奈;现在在街市上偶尔吃一块焦黄的烤红薯的甘甜……
红薯如影随形,和我相伴,一路走来,咱真的就是红薯命

 

婷婷丫丫(2014-11-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