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即墨(10)——即墨一中

家乡区县: 即墨市

     即墨市第一中学建校于1904年,前身是清光绪30年德国教会创办的萃英书院。1989年定名为即墨市第一中学,199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规范化学校,1999年通过首批青岛市办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评估,先后荣获“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地市级以上荣誉称号40余项。

     建有办公楼(尚仁楼)1座,教学楼(尚智楼、尚礼楼)3座,实验楼(尚真楼)1座,学生公寓楼(尚义楼、明义楼)3座,学生餐厅1处,图书馆藏书6.5万册,拥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劳技室、琴房、画室等功能齐备的特种教室,以及种类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教育技术装备。另外,学校还保留欧美式建筑5座,为即墨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校训:为每个学生积蓄成才的力量
     校风:崇信明义 务实创新
     教风:精心做学术 真心为人师
     学风:刻苦求知 创新做事,诚意合作 正直生存
     办学特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尊重教师创造性,尊重家长愿望,尊重社会需求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即墨一中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办学成绩

     恢复高考后,学校先后向高校输送人才12000余人,2000多人考取全国名牌大学。有40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2007年,在学生数减少的情况下,升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数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1人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中学生”,并被保送北京大学,2人被评为青岛市“十佳中学生”,2008年高考,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2人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录取,2人分别被保送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17人被国民大学等韩国知名高校录取,20多人通过全国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或小语种考试,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即墨市安全规范化学校、即墨市青年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体育卫生艺术与国防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三位一体”学生自主化管理模式荣获即墨市首届中小学德育成果奖,学校被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出国留学人才选拔基地。
      2007年以来,在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中,有11人分获全国一、二、三等奖,49人分获省一、二、三等奖;2人在山东省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6人在CCTV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13人分别被评为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 学校自主立项的教研课题“高中自主学习研究”通过了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成果鉴定,“三位一体”的学生自主化管理被确立为青岛市“十一五”规划重大教育科研课题,2008年5月17日,省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研讨会在青岛举行,我校的学生自主化管理代表青岛市在研讨会上进行了成果展示。
1992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7年度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等地市级以上荣誉称号80余项,英语教研组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张振前老师入围“感动即墨十大人物”候选人。

校史

       萃英书院(1904—1914)


     清光绪三十年(1904),德国基督教信义宗柏林教会青岛公会,为宣传“福音”,培植信徒,造就传道人才,委派该会牧师邵约翰、齐明德在即墨城花园村德国教会的礼拜堂内设立萃英书院。邵约翰任院长,齐明德、卢维康和华人王守仁任教师。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教会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为募款挹注留青同工,邵约翰应约经烟台赴上海同济大学任教,其他德籍牧师或回国或被监视。被称为“造就传道人才之唯一学府”的萃英书院被迫停办。
     

私立萃英初级中学(1925—193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教会虽收回被占的教产,但终因经济的竭蹶,无力维持日常教务,于民国十四年(1925)将青岛公会让给其同宗美国信义会,遂更名为鲁东信义会。德籍牧师马维立受教会指派在华人刘德清协助下,在萃英书院基础上创建了私立萃英初级中学,马维立任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春正式招生上课。教室仍设在德国教会礼拜堂的西厢房。民国十六年(1927)由教会出资在付家庄西侧(现磨市街24号、26号、28号院)的两座二层楼落成后,私立萃英初级中学便迁到此处。后来又陆续建起办公室2间,教室19间,厨房3间,教员预备室2间,共占地12.79亩。该校先后由马维立和华人魏永端、乔基堂出任校长。

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1932—1947)


     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历艰履险,惨淡经营15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建阶段(1932—1937)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38—1941)
第三阶段:停办阶段(1941—1945)
第四阶段:复校阶段(1946—1947)
私立信义初级中学(1948—1949)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启用“私立信义初级中学钤记”校董会改为董事会。同年秋增设高中部,招收学生两个班,共80人。
即墨私立信义中学(1950—1952)
1     949年5月即墨城解放,从此学校断绝了与教会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撤消了董事会和训育处,取消了圣经、公民课和童子军,归胶东区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接领导。1950年2月,石荣光辞去校长职务,由蒋正印代理校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更名为即墨私立信义中学。
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1952—1955)
       1952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州专员公署接管了即墨私立信义中学。接管前,成立了接管委员会,何田任主任委员,胶州专署代表孙坚奋、即墨城关镇镇长魏书平、副教导主任王文彬、教师代表刘本训任委员,移交人即墨私立信义中学校长蒋正印,接管人何田。总务主任王静波,音乐教师吴竹三清点了学校全部财产,并一一登记造册,嗣后举行了隆重的接管仪式。从此这所四十年的教会学校变成了人民的公立学校。1952年7月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州专员公暑函告接管委员会:“关于接管私立信义中学问题,经专区研究决定,呈请省府批示:私立信义中学接管以后,学校原名“私立信义中学”之称即行撤销,文到之日起,学校即正式改称“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原校印信等即行作废,并销毁呈报专区备案,新校的印信即行颁发。其他如原校校牌、徽章应即停止使用,按规定分别更换。特此函知,希即遵行”。(设在南城阳的山东省即墨中学同时改称为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七月十六日收到“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印”木质印信一颗,钤记按规定由学校刻制,报专区备案。1954年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

山东省即墨中学(1955—1956)

     1955年4月,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驻地南城划归青岛市,此时即墨市只有一所中学,故将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改为山东省即墨中学。

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1956—1971)

    1956年3月即墨、即东两县合并,7月20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指示将山东省即墨中学更名为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从此学校下放到县领导。1961—1978年烟台专署和即墨县共同领导。

即墨县五七红校(1971—1972)

    1971年2月21日,将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改为“即墨县五七红校”,主要承担师资培训任务。

山东省即墨县第一中学(1972—1989)

     1972年9月8日,中共即墨县委决定撤消“即墨五七红校”,设即墨县第一中学。1978年7月定为即墨县重点中学。

山东省即墨市第一中学(1989—)

     1989年即墨撤县建市,遂改为即墨市第一中学。

张琳、沐沐(2014-11-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