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姓】
上党石姓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
石勒,上党武乡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在位14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他于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10年后,灭前赵,领有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称霸于北方。这是石姓的第一个皇帝。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口的63%。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3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5%。
石勒(公元267—332年),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属匈奴別种,父祖并为部落小卒。晋惠帝末年,并州大饥,勒被官府执掠,卖为耕奴。当八王混战之中,勒招聚徒众为骑盗,后降附刘渊,为其部将,率众三万转战黄河南北,攻下冀州各郡县堡壁百余处。占据今河北、山东大部地区,有众十余万。又与刘曜等攻陷洛阳。石勒以襄国为根据地,自称赵王(319),史称后赵。先后击败刘琨,灭鲜卑段氏,进据河南、皖北,攻取青州,329年消灭前赵,北方除辽东慕容氏及河西张氏外,尽为勒所有。330年勒称皇帝,后赵与东晋以淮水为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32年勒病死。
石勒出自羯胡,本无文化,初期多所杀戮,不过后来渐知尊重汉族人士,以张宾为其谋士,中原大姓纷纷出仕石氏,为之效力,于是建立制度,刪定律令,查实户口,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令每户出赀二匹,田租二斛,又恢复施行九品官人法,开设学校,提倡经学,礼遇僧侶,对佛教的弘布有很大作用。石勒在位15年,赵国在中原的统治渐趋巩固。史称他“褫氈裘,袭冠带,释介胄,开庠序,鄰敌惧威而献款,绝域承风而纳贡,则古之为国,曷以加诸!虽曰凶残,并一时杰也。”(刘显叔)
石姓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以后便主要繁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后向更广的地方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在北方形成了五大聚居地。历史上石姓有望出“武威、渤海、平原、上党、河南”之称。唐时石姓已遍及北方广大地区,这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后赵、后晋的建立是分不开的,石姓的大举南迁也正始于此时。其中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五代之时,便已成为闽南地区的望族,石琚被尊为入闽始祖。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石玉全开基福建南靖永丰里,其后子孙多迁居今台湾省。总之,宋、元以后,石姓便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时已遍及全国各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