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中元节

家乡区县: 汕头市金平区

德士从机场开往住家的途中,从泛岛高速公路上向左右两侧的各个组屋区望去,看不清匆忙略过的风景,反倒看到的是些许的朦胧。
还以为是今年6月笼罩新加坡的烟霾又再在昨天来袭,到达住处看到马路及人行道旁都插满了香烛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的朦胧是来自家家户户在一年一度的中元节烧冥纸、燃香烛。
中元节,俗称鬼节,准确来说,是指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源于传统的道教信仰。
古时道教以农历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是地官赦罪日,下元是水官解厄日。因此每逢中元,不少民众都会纪念逝去的亲人,并招待四方“好兄弟”,即七月间从地府释放出来的孤魂野鬼。
随着大量中国移民在新加坡开埠初期南来拓荒,“中元普渡”的民间习俗也传到这里,并渐渐根深蒂固,最后发展为整个七月都属于中元节。
从早期的点烛燃香、焚烧冥纸等祭拜仪式,到近期的竞标福物、七月歌台等中元会活动,新加坡每逢农历七月都会呈现一幅好不热闹的景象。
只不过这样庆祝中元节的氛围,我整个农历七月在北京都未感受过。有报道说虽然中国一些地方仍大事庆祝,但已没有以往普遍。而一些从中国移居到新加坡的同龄朋友也反映,他们这一代及他们的父母一辈基本上都未曾听过中元节。
换言之,早前从中国引入的许多中元节传统习俗,现在反而在发源地日渐式微和没落。
曾经有中国学者公开表示,要想实地考察中元节,就应当到新加坡来,原因是中元节的各种仪式已在中国淡化,却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很好地保留着。
翻阅资料,中元节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其实非常热闹,在北京乃至全中国甚至比清明节还要重要。曾几何时,北京的北海公园每年中元节都会风雨不改举办大型公祭活动,纪念为国捐躯的将士。
不过,中元节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而逐渐被边缘化。不只是中元节,就连春节也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中,一度被废除。
在这之后的许多年里,各种被贴上迷信和封建标签,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都遭到冷落。
直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端午节申遗风波”后,中国民众才开始意识到他们或许不应对传统节日继续冷漠。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一度出现激烈争议,也引发中国舆论对如何传承传统节日及文化的反思。
诚然,不论是端午节或中元节,还是七夕节或重阳节,这些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长年累月留存着中国人的独特记忆,年复一年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积淀成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
只可惜许多节日已在中国境内逐渐消逝,即使得以在境外的不少华社中发扬光大,它们近年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而面临式微的挑战。
所幸也有不少人意识到延续传承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于是,在新加坡,有民众竭力吸引年轻人加入歌台演出,有香港文化团体特地办讲座向民众介绍中元节等各种华族节日的点点滴滴……这些努力让华族传统的传承找到了难得的动力。
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民众联络感情的重要平台,是民族团结凝聚的重要基础。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当儿,宣扬华族节日或许也能成为中国与海外华社乃至世界各国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及纽带。

叶剑龙(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