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彰显海外潮人进步思想

家乡区县: 汕头市金平区

漂洋过海的潮人长期在侨居地谋生,受到西方文明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天赋人权思想、平等自由思想等的刺激和熏陶,心态较为开放,思想较为解放,他们对子女接受教育、婚姻的选择和读书从业等问题有了不同于古老传统和潮汕保守习俗的想法和主张。
许多侨胞因自己在家乡时十分贫穷,无法读书识字,文化水平很低,以致到了海外吃了许多苦头,只能干些底层的苦力活;因此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后代、使后代识字知理的重要性。当他们在海外立足、经济上稍有可能时,便不遗余力地供给家乡的子孙、甚至亲戚的子女上学,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马来西亚华侨冯云根于甲戌年(1934)二月十八日寄给妻子的侨批,信中写道:“运元男须勤功读书,切不可学恶习赌博一切,至嘱至嘱!”叠连两个“至嘱”,可见他盼子成龙心切。在这封批信中,他还提及“福元侄就何业艺?并三兄顺元侄景况如何?”对兄长的儿子他也十分关照。他虽然“现外面时势无甚喜色,店中生意比旧年还略差”“手中十分拮据”,但他仍寄来银圆10元供家用和子女读书。
在传统的潮汕社会,在 “三从四德”“妇女无才便是德”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女孩是没有资格踏进书斋的,只有男孩才有资格接受教育,才配读圣贤书。世代积淀的传统观念心态文化不同程度上约束和规范着潮籍侨胞的行为,但是,从相对偏僻闭塞的潮汕乡村走出来的潮籍侨胞,在海外努力求生存、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与社会的接触层面更丰富了,不同社会的文化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不少侨胞在批信中就明确表明,对女孩子继续求学、求进步达自立的殷切期望呼之欲出,鼓励女孩子继续读书,因为外国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要上学。在当时当地可能还是很难得到其他人的赞成,甚至可能引起争议和矛盾,但在此情况下,寄批人还是愿负“不自量”之名予以大力的支持。李芝敏寄汕头澄海莲阳上巷乡家的批信中说道:“慈亲大人尊前,敬禀者是月二十一日接读十二月二十五日训喻,所叙各情均悉。銮云妹此次期考列第二名并奖金各种文具,闻之甚喜悦也。但母亲切知时常勉励她,使将来能成为一有用之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华侨专门创办女子学校招收女生,潮阳成田镇的海外侨胞就曾集资寄回大量批款,在家乡创办中民学校,分男校与女校两栋大楼,培养乡亲们的子女。
旧时的潮汕,男女婚姻是包办的,即使是媒人介绍的,有时也连见面都没有,往往到了洞房才认识。远在重洋的海外潮人对家中子女的婚姻持更加谨慎和负责任的态度。有的华侨提醒妻子不要早早就给女儿找婆家,可以让自己找喜欢的人,外国的年轻人是自由恋爱。在处理自己子女的婚姻大事上,许多海外潮人也反复交代家人一定要尊重子女的意愿,不可凭父母之命而使子女遗憾终生。华侨林统茂写给妻子美娟的批信中说道:“吾儿娶亲一事,现代新潮流,做父母者不能作主,请你以后不要为儿加作如此想法”,林统茂用新思想教育在国内的妻子不要横加干涉儿子的婚事,这是一个大进步。华侨林朝勋于民国十八年(1929)十二月初三日写信给妻子许氏说:“对于贵选婚事……最要紧惟择其家庭中忠厚者,其子女品德优良就足矣。对于一切莫须有旧习俗宜摒而弃去为要”,这已是很现代化的婚娶观念了。
中国人历来把读书当作是作官的敲门砖,以跻身官场作为一种正统观念。海外潮人受到各种侨居地新的思想和环境的影响,对子女的读书不再是单一的“出仕”观念,像从商或者学手艺本来被看做低三下四的职业,海外华侨也没有排斥,比如泰国华侨的批信:“吾闻亲人所说,阿述别事当无学习,会唱曲而已。如是学作工夫、手艺或者文字、音乐皆而可学,倘如会精,希望日后也可度生。”新加坡华侨蔡涌泉在给家乡母亲的侨批中,祈请她老人家教育他儿子,“切令他进入商店做工,以免闲游放荡。”在众多的批信中,尚未见到华侨鼓励子女从政做官或者读书后做官的,这对传统观念依然盛行的内地来说,海外华侨的观念可谓石破天惊,是一种不小的进步。

叶剑龙(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