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腊月,阜宁南乡的主妇们,只有一个“忙”字了得。
南乡习俗,新年正月里,家庭主妇,不供应早粥,每日早餐,要吃粘团、方糕、水糕及粘糊卷子。一个大家庭,每日二十多人吃饭,要准备多少年节早点,主妇们应该心里有数。糯米是做粘团的基本原料。淘水酥透的糯米,用碓来捣碎,这种粉状的米粉,叫做雪子,其白其轻其柔,有如雪花。将粳米捣碎后的米粉,是做水糕的原料。馒头卷子是用面粉做成,将小麦上磨拉碎,头箩面蒸出馒头净白。二箩面蒸出馒头,其色灰暗,因为含有麦麸,应是最营养的面粉,可是南乡人将它视为次等货,真是可惜。 腊月中旬,应是碓磨争鸣季节,磨房中笑语喧哗。磨是两块圆形大石头。底磨固定在磨床上,一个长约一寸铁钉,安放在底磨的中心点,称为磨心。上磨中点有一铁孔,套在磨心上。上磨边旁有两孔,将一支宽厚各二寸,长约三尺木条绑在两孔上,称为磨担。磨担末端有一拇指粗的孔将磨拐套在磨担上。整支磨拐是长约七八尺开叉树枝,很像丫形。丫底部装上拐头,套在磨担上。丫分叉底部,两端再加上一支横木。通常两人合力拐磨,另一人一手掌磨头,一手将小麦粒放进上磨中间稍偏的磨孔中。磨在旋转,磨碎麦粒,面粉及面皮由筛磨及底磨中间合缝中吐出来。用箩筛去面皮,这雪白面粉,就是蒸馒头的基本原料了。 磨房中通常还有一张碓,碓分两大部分:一部是石臼,臼是在大石块中挖一个大洞。台湾原住民同胞跳山地舞,有一群少女手持木棒,用力在捣有洞的石块,那个东西就叫做石臼。另一部叫碓,很像一只丫形磨拐,不过是用一棵丫形树干制成的。在丫形分叉处,装上两支短木桩,叫做碓耳,可将它架在碓架上。在丫形前端装一长圆形碓嘴,嘴上装上五六片铁片,很像一朵盛开玫瑰花,用它去舂大麦的皮,或是捣碎糯米成粉。一位有经验的家庭主妇,跌坐在石臼旁,用手操作臼内谷物。这种工作很危险,一不小心,碓嘴会捣烂一只手掌。舂碓是两个人用脚踩碓尾,放开碓尾,使碓头高高落下,去冲击石臼内谷物。有时在碓耳处加站一人,称为打碓。他是一脚协助踩碓尾,另一脚跳压碓头,加强下击力量。因为双脚互换,像是在跳舞。一位打碓高手,能使碓起落韵律有致,轻重有节,快慢有序。
拌面粉发酵,阜宁南乡人,日常生活,是以米食为主。朱柏儒治家格言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吃饭,是南乡人标准生活。在农忙季节,早餐常有米饼供应。家中有人过寿,才吃面条。农历六月中旬,吃一两顿水饺,为的是家中小孩头上不长脓包。至于蒸包子蒸馒头,只有过年节,才可大动干戈。南乡人对年节蒸馒头,多怀恐惧之心,怕的是蒸出不发馒头来,瘦瘦皱皱一团死面疙瘩,那么来年一定走霉运,家宅不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口少的家庭,多是请邻居亲友代蒸。亲友中总有人会蒸出气鼓鼓白白敦敦的大馒头来,这也是他家敦睦亲邻做公关的最好时候。我的二伯父,有一手蒸馒发面技术。平时他从不进厨房一步,颇有君子远庖厨习气,一到腊月二十日左右,二伯父先看皇历,决定蒸馒头确实日期。首先上香祭拜灶王爷,口中念念有辞,诚惶诚恐,跪拜如仪,使人有祭神如神在的气氛。从此二伯父坐镇厨房,指挥一切。二伯母是他助手,指挥女眷。二伯父传下指令,临时召集几位佃户家子弟,听从二伯父派遣。厨房是廿四小时作业。我祖父坐的那张大躺椅,搬到厨房,成为二伯父行宫。他坐在上面,指挥一切,困了就睡在上面。我们小孩子,原则上不准进厨房,由大哥哥们照管,在堂屋内做折纸元宝、卷烧纸或在纸上打印成钱工作。二伯父在厨房,不是坐在躺椅上指东划西讲话而已,而是有艰巨工作由二伯父亲手去做,那就是拌面粉发酵工作。馒头蒸得发不发,完全看二伯父一人功夫了。腊月天,滴水成冰,气温在摄氏零下十度左右。二伯父穿着单上衣,头上冒着热气,脸上汗珠晶莹,跪在一只面缸前。佃户小唐用瓢将笆斗中面粉舀入面缸中,佃户小邓将温开水慢慢注下。二伯父两手将面粉搓揉,变成篮球大小面团,在上面捣了一个洞,一做手势,二伯母手捧一盆酵母水,用汤杓舀了一杓酵母水注入洞中。二伯父再用拳头捣过来,又捣过去。面团发出拍拍响声,二伯父脸上冒出豆大汗球。大堂姐用毛巾在旁替他爸爸擦汗。一个个渗了酵母水的面团,分别放入笆斗里,下面铺着稻草,上面盖上棉被,等候发酵。二伯父累得坐在躺椅上喘气,那张躺椅不好坐呀。粘团先上笼把糯米粉调和成粉团,再分裂成鸡蛋大小,内包豆沙,就是粘团。豆沙制作,先行煮烂红豆,上箩筛除去豆皮,压榨去水,再加猪油红糖翻炒,就成粘团内馅。粘团包成后,还要滚衣。所谓衣就是渗泡过水的糯米,滚披在粘团外皮上,很像湖北名菜蓑衣丸子。然后上笼蒸熟。
南乡蒸笼,都是用板制成的四方形木板笼,中有数道横梁,梁上放芦苇帘子,帘子上再放笼布,布上放粘团。一架笼通常是四层,三尺见方,架在大夸锅上,下垫草缆与锅口同高,不使泄气。蒸气直上笼顶,所需时间,冒气后约一柱香时间。第一次蒸成的粘团,要供奉天地神祗,祖先灵位。然后每人可吃粘团一只。粘团不易消化,不可多吃。将出笼的粘团倒放在席子上冷却,冷后收入大缸中,留作新年正月作为早餐之用。第二天,开始蒸馒头。南乡人称“有馅”的为馒头,其实就是北方人所谓包子。无馅的称为卷子。蒸馒头才是主角登场。这时发酵的面团,在适当温度控制之下,都已发胀起来。面团中还有气泡小孔,体积已涨到一位以上。馒头大都是白菜肉丁馅,白萝卜肉丝馅,还有特别口味的菜干拌猪油渣肉馅,都已做好备用。将发酵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搓揉,如果太软,还可拌入干面粉加强。面团揉得不软不硬,开始包馒头。第一梯次蒸的馒头,全家人心情都很紧张,明年运道,都表现在馒头上。时候到了可以出笼。如果是笼气鼓鼓白白敦敦的大馒头,全家欢腾,每人都拿一只馒头尝鲜,互相赞美一番。二伯父也松了一口气,吃了一只馒头后,才安心地笑了。我曾看见远房堂叔家蒸出的馒头,每只馒头顶部都凹了下去,皱皱瘦瘦像只死青蛙,全家没有一点欢乐气氛。新年里,也没有人敢到他家贺年,怕占惹了霉气。将发酵面团制成长方形,内中无馅,称为卷子。将面团赶平,铺上一层糯米粉,卷叠起来切成块状,称为粘糊卷子。如用葱花猪油抹在发酵面片上,卷叠后切成小段,称为花卷。每一种卷子,都是蒸上一两笼,都有不同的吃法及口感风味。
第三日是蒸糕的日子,糕分水糕及方糕两种。糕的原料是粳米粉,将它调和成米浆状再放酵母发酵二十四小时,蒸时用块大白布放在蒸笼里,将米浆倒在布上摊平。蒸出的水糕,一块有半个桌面大。再分切成若干小块。水糕很松软,很像马拉糕,吃在嘴里,有点甜味。白水煮水糕,是不错的下午茶点。方糕是一种一寸见方立体形的糕点,原料是对份掺合的糯粳米粉。因为用模具制作,糕的表面都有美丽的花纹图案,梅、兰、菊、竹,如意、胆瓶……一副模板有三十六种图案花纹。有的模板是名家雕刻,很有收藏价值。吃糕看图画,也是一种享受。方糕,有点粘,又不太粘,吃来有口感。如暮春三月在野菜粥锅里放入干方糕,吃来又是一番风味,也算是南乡名粥。制作方糕,要将糯粳米粉调和成细沙状。模具分成模框及模板两大部。模框极像窗户格板,将它罩在模板上,再将粉沙填入格内塞紧。上笼蒸熟,倒翻出来,就是一块块带有图案的小方糕。小巧可爱之至。方糕都是将它晒干收藏,到来年春天享用。
阜宁南乡人,对蒸馒头如此慎重其事,主因是少吃面食之故,发酵经验不足。没有发酵好的面团,如何能蒸出气鼓鼓的馒头来?又加以用蒸馒头来预卜来年运道,更加重心理压力。北方人天天吃面,食蒸馒头如同南乡人煮饭一样,也就无玄妙之处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