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彩绘泥塑在陕西省民间工艺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地主要是凤翔县纸坊镇的六营村(现属城关镇)。关于彩绘泥塑的起源,六营村的艺人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元朝末年,江西景德镇瓷器艺人不甘统治者的欺压和盘剥,随朱元璋率领的义军西征作战驻扎于此,该地因有三条重要的通道交叉于此,故当时这里被称作“六道村”,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义军的第六营奉命在此安营扎寨,驻守布防。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朝后,天下太平,军队无仗可打,只好在六道村屯田垦荒。因驻军属第六营,后来人们就将他们的驻地改称为六营村。
留守务农的士兵在当地娶妻生子,安家立业。这些会陶瓷手艺的兵卒在农忙时下地干活,到了农闲季节便重操旧业,耍弄起了手艺。由于没有窑,也找不到烧瓷用的干泥,他们就用当地万泉沟的粘土制成坯,晒干后在泥坯上绘线描彩,待到庙会时就拿去卖,换回银两补贴生活。过去凤翔各地庙会或集市上叫卖的“耍货”就是六营村的彩绘泥塑玩具。除玩具之外,艺人们主要捏制的就是镇宅祛邪的“镇物”。
鲁旭馆长告诉我,学术界认为彩绘泥塑的产生年代比民间传说要早得多:考古研究和史料记载,凤翔彩绘泥塑并非江西陶瓷艺人所为,而是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
对凤翔出土的春秋战国墓中的彩绘陶俑研究发现,陪葬彩绘陶俑的制作工艺和今日的彩绘泥塑制作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内为空心,分两片粘合成型。不同的是,陶俑成坯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上彩;而彩绘泥塑作品不经过烧制,泥坯晾干后直接粉白上彩。由此可以推断,彩绘泥塑工艺的产生当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凤翔境内中小型古墓的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动物彩陶俑,这说明古代殉葬制是等级分明的。自从废除先秦人殉制度、改活人殉葬为陶俑殉葬起,按社会地位的等级制,人物俑只能用于王族和达官贵人殉葬,平民百姓是不能享用的。平民用人物俑殉葬行不通,便改用等级较低的动物俑替代,这就给了陶俑制作艺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动物俑产生的年代应和人物俑产生的年代相隔不远,彩绘泥塑工艺也就这样在艺人们不经意间产生了。
虽然民间传说和学术界对凤翔彩绘泥塑产生的年代分歧较大,但无论哪种观点都足以说明凤翔彩绘泥塑有着久远的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