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大部分地区处于里下河洼地。50年代以前耕地多为一年一熟的“老沤田”,部分为一年两熟“高田”。60年代以后,经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耕地全部成为高产、稳产农田,随之耕作制度、作物品种都发生了变化,耕作制度全部为双、三熟制。过去农民为防发水多种“三十子”(栽后30天收割)“四十子”、“吓一跳”等早熟低产籼稻,现在已被杂交稻等高产品种代替。由于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农民种植尚精耕细作,以提高产出率。七八十年代开发荡滩,大挖精养鱼池,水里养鱼,垛上栽种、放养畜禽。水乡生产的飞跃发展对农业生产习俗有很大影响。
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除自流灌溉者外,使用水车、风车提水,动力方式有人力、风力(风车)、畜力(牛)。“芒种刀下死,老少一齐亡”,在火速割麦耕翻后,各农户立即请来强劳力车水灌田。车水者多为亲朋近邻换工,有的给工钱。车水者头扎青巾,腰束带子,腿缠黑布,脚蹬木屐(内嵌铜钱数枚,踩车时互相撞击发出响声),手扶横木,脚踏车拐,俨然如英雄好汉一般。车水者分两班,每班五、六、七、九人不等,以“跑筹子”(连在车轴上并受其带动的两只丝线梭子,一只放线,一只绕线,丝线约六七十米长,绕完一只即为一班时间,约今半小时左右)方式计时换班。车水者中一人敲锣,一人击鼓,边敲打边唱起锣鼓调。歌词内容多样,有的即兴编唱,有的为情歌,有的则为民间传说故事。下午疲惫之时,为鼓舞斗志,歌手们唱起“封神榜”、“朱仙镇”,大摆“八卦阵”、“龙门阵”,大唱神化了的古代战争和英雄人物。此时户主则在车口燃起香烛,以显示神力,造成庄严肃穆、紧张战斗的气氛。车水是强体力劳动,户主日以六餐三回酒(早饭、腰顿子、中饭、小接顿子、晚茶、晚饭,其中中饭、晚茶、晚饭要配以酒菜)招待车水者。车水过程中,各车口还展开竞赛,看谁车得快,唱得响。张轩乡有句歇后语:“桑树头(地名)的锣鼓各打各”即是描写此种场景。合作化以后,此风不存。六七十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抽水机、电力抽水站已取代传统灌溉工具。) g' h f" X7 _5 q2 R
贮粮食一般用窝踅垒成粮囤子。农家在除夕时,都要在粮囤上贴上一个大“福”字,有的贴“万福康宁”。村民们还用装有石灰的竹篓在屋内和门前打上许多石灰印。有的还打成“丰收”等吉祥字样和图案,以象征农业丰收。此俗称“打稻囤子”,又叫“打元宝墩子”。如果次年年景不好,人们常说:“三十晚上打稻囤子——拣空子蹈。”* x9 Q7 \. D6 u- M4 J) L; Z9 y/ Q
植桑养蚕是高邮农民的传统副业。历史上农民栽乔桑,养土蚕。清末,湖桑传人高邮。旧时养蚕在卧种之日要“升香以祷天驷(房星)”,还要杀鸡摆酒祭祀蚕神,忌修田埂、除草。此俗今不行。
农家多饲养猪、牛、羊、兔和鸡、鸭、鹅。尤以猪、鸡为多。户户皆养。猪为圈养,以积肥垩田。禽多散养放牧。有的人家在家禽身上抹上某种颜色以为记号。临泽一带和菱塘回民习养山羊。为养好畜禽,旧时农民常在家举行“酬神会”,如牛栏会、猪栏会。今多以科学方法饲养。高邮麻鸭、双黄鸭蛋全国闻名。菱塘猪、菱塘鸡是优良的地方品种。
妇女闲来无事总喜捻线、糊骨子、纳鞋底、织毛线衣。过去妇女纺线用纺车、鞋绳锤(以牛腿骨制成)、捻线砣。衣服大多自家手工缝制。鞋为布质,鞋底是由碎布和“骨子”垒叠而成,再用麻线纳成。现在衣服和鞋多买制成品或到服装店制作。传统印染多上集市,在染缸里染,颜色单调。七八十年代成品衣料不再褪色,传统印染业消亡。
@网络营销能力秀http://abc.wm23.com/zhenxi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