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515698869 于 2014-11-22 03:26 编辑
饮食原初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的生命本能。火的出现后,人们开始主动掌握饮食技能。人为力量的参与,使饮食在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生活方式下,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而人们的饮食行为在实践中逐渐沉淀为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就此萌发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食物的生长且有地域的分别,九州之内地大物博,风土殊异,游牧、农耕、渔猎等民族并存,导致了生活方式、社会信仰、社会结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为饮食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基础。
孟子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食肉”在这里传递的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有着明确的政治内涵。食物的政治意义无处不在,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认为治国和烹饪相似,所以商代的名厨伊尹和春秋时的易牙,都成为了政治家。饮食,是政治文化的缩影。
汉武帝时的大臣主父偃有“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之说,意思是男人生则应做官封侯,不然就死得轰轰烈烈。即使只是寄居门下,也有人为了“食无鱼”而弹剑高歌。饮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人的身份差异和人生的社会价值。
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在礼仪文化中表达着圣人谨严而优雅的生活态度。“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有李白的豪放;“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白居易的雅致;“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氤氲着苏轼的宁静。饮食,生动地反映着个体的修养和审美境界。
一切皆在饮食之中。从火燔石烹到金齑玉鲙,从伊公说味到莼鲈之思,从异域食风到八大菜系,从钟鸣鼎食到满汉全席,饮食的内涵被不断地解读,进而演绎成为丰富灵动的人文符号。九鼎八簋的筵宴间,它是尊贵地位与身份的象征;丝绸之路的足迹中,它是民族交融的召唤与应答;年节百姓的餐桌上,它是民间风俗回归的温暖标识;文人食客的笔墨下,它更是人生精神的释放与寄托。
当远古的火种燃起人类的炊烟,饮食于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呈现出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意义。这种意义在一箸一勺中,在或庙堂或江湖杂陈五味的餐桌之上,然终又超越时空,交集于千载之下,代无穷尽,承载着人类对生命甘苦的流连。
饮食之道,包容着生命的智慧,也蕴含着文化的精神。…(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