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民俗:
流传千年的巴渝遗风 “牵牛花而儿墙上爬,搭把椅子望婆家,婆婆今年才十七,公公今年才十八,丈夫他呀还在爬。喊了一声爹,哭了一声妈,你咋个把女儿嫁给他,他不是我丈夫,他还是个奶娃娃!”10月5日晚上,在阆中市杜家客栈的民俗堂会上,阆中市的民间艺人一曲四川清音《小丈夫》将晚会推向高潮,如泣如诉的演出,扣人心弦,把人们带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产生娃娃亲恶果的封建社会。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阆中古城景区推出了 “金秋祈福.共度国庆——相约阆中”的国庆旅游主题,到古戏楼前听古戏、秦家院里唱红歌、看张飞巡城展雄姿、当秀才赶考中状元等多项民俗文化大餐让游客一饱眼福,四川清音、川北灯戏、金钱板、牛灯、喜乐神、阆中山歌、民俗婚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亮相街头或在院落演出,大扯游客眼球,让游客深深地感受到阆中文化底蕴的厚重。
巴象鼓舞 舞蹈 “活化石”
如果说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地毯丝绸是阆中古城的特产,那么巴象鼓舞、川北灯戏、阆中情歌、川北王皮影等就是阆中的文化的土特产.,让人回味无穷。
古城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象鼓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巴象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在民间,女人也跳巴渝舞,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而起。从战时舞到民间舞蹈,一直盛行在阆中,特别是每年春节或者重大节庆,在阆中古城,成百上千的市民跳巴象鼓舞、打八仙鼓的热闹场景气势恢宏、场面空前。
阆中曲艺 艳丽的艺术花朵
阆中曲艺是以四川民间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以前,出土的汉代墓砖上的说唱佣可以为证。清代,阆中民间说唱艺术与外地的说唱艺术相融合,在语言、曲调、题材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品种多样又有浓厚的川北乡土气息的阆中曲艺。谐剧、荷叶、花鼓、盘子、车灯、莲萧、莲花落、方言相声等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据阆中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李朝玺说:近20年来,阆中曲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服务地方经济,提升阆中知名度方面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他说,古代的曲艺都是民间艺人长期为生活奔波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大量来自民间,自然掺杂着一些封建糟粕,但现在我们取其精华,充分挖掘它的艺术魅力。一是在形式上,将曲艺表演融于现代灯光、道具、音响,与现代人的审美观相适应。二是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和现实,使曲艺和表演紧密的结合起来,将看和听融在一起。从80年代至今,他们创作的曲艺作品就达40余部,其中反映改革开放的曲艺作品《送古董》,以农村家庭使用的烘笼到风扇空调等电器的变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川北灯戏 欢乐来自民间
竹枝词《看灯戏》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阆中老观被称为川北灯戏的窝子,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川北灯戏历来的作者和表演者多出自农民,因此,剧目更多的是描写凡人小事。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如今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 《亲家母上轿》、《闹隍会》、《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秀才买缸》等都是优秀的曲目。
我的能力秀 http://wm23.cn/zhenghong
我的梧桐子 http://www.wutongzi.com/uc/76225009.html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12734728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