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里的“红”

家乡区县: 四川省万源市

      万源市康乐乡,超过80%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每逢新年,一些孩子却不能和父母们一起度过,因此,假期对他们来说往往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2012年的春节前夕,一群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却 让孩子们在这个寒假里留下了一段温暖的记忆。
      从康乐乡杜家坪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传出了阵阵悦耳动听的读书声。杜家坪村地处万源市的西北角,距县城80多公里,共有2个多小时的车程,由于山高路远,一般很少有人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然而,发生在小院里的热闹场景,却打破了村里原来的宁静。一群身着红色背心,头戴小红帽的年轻人正在给村里的孩子们辅导功课,她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康乐乡支教已经有好几天了。
       吉林大学生志愿者 霍诗蕊:通过在网上看了一下这个活动,发现这个地方的确很贫困,需要我们志愿者到这里来帮忙,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所以我就通过报名然后面试到到这儿来的。
同样的场景,也正在十多公里外的康乐乡赵家营村上演,利用村里的活动室或者政务公开栏,志愿者们布置起了一个个教学点,哪怕是露天的环境下,课堂的气氛依然严谨有序。
志愿者们的到来,感染了康乐乡的每一个人,而淳朴的山里人,也同时感动着志愿者们,并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在山区支教的决心。
       南京大学生志愿者 杨铄懿:我不是这两天有点不舒服,然后我刚刚去挂水,然后小孩子刚推进门的时候他们就看到我说,杨老师祝你早日康复,也许他们说的并不整齐,但是就像你自己的孩子突然对你说了一句,妈妈你辛苦了一样,我都快哭了那个时候。
       本次志愿者支教活动的组织者叫杜正厅,一名马上就要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同时也是康乐乡本地人,组织这样的支教活动已经有好几年了,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杜正厅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弟弟妹妹们创造更多的希望。
       康乐乡还迎来了另外一批志愿者,他们同样是一群孩子,组织者叫孟林,是万源市的一名中学生,通过网络,孟林结识了一些有共同意愿的同龄人,学校放假之后,大家把平时攒下的零花钱集中起来,为山区的弟弟妹妹们带来了铅笔、作业本和红领巾。
       由于有的孩子住得比较远,因此每天的授课只有不到半天的时间,放学以后,把孩子们平安地送回家则成为了大学生志愿者们的一份责任。
       虽然短时间的支教,并不一定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知识,但是,至少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电子科大成都姜芬(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