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是潍坊三大名吃之一。潍坊是一个已有四百年历史的老城,历史上被称作潍县,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就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做买卖更是当地的传统,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此做过县令,就把潍县比作小苏州。
关于和乐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老潍县城内有一经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齐心协力,十几年后,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可是,几个儿子结婚后,儿子在媳妇们怂恿下,妯娌之间、兄弟之间常常为争夺财物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打架。无奈之下,主人打算将家产分给儿子们各自经营,在全家共吃最后一顿团圆饭时,他拿出精心准备的面食给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诉他们:这是和乐,希望你们兄弟、妯娌之间,互帮互助,合家欢乐,儿子儿媳们感到非常惭愧,此后,和好如初。经过历代人的努力终于发展成为现在的鸡鸭和乐。
另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终日嗜面,大脚皇后挖空心思找名厨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旱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盖浇,名为:“和乐面”。朱元璋食后大悦,而后成为宫廷必不可少的御膳。后流传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各地做法不一,尤其潍县做法独特,色、香、味俱全,城里富裕人家每逢小孩生日、老人寿辰以此作为传说的长寿面,意为圆满长久,和和乐乐。
配料也有讲究,鸡丝,祛邪、助温生热;鸭丝,补虚,调和肺腑;芫荽梗,消炎,通气清热,气香,爽口,解肉毒;甜蒜,解腹中不安,消积食,还有肉糕子、鸡蛋皮什么的,诸料相辅相成,舀上汤,雪白、翠绿、棕红、金黄,堆在一起,煞是好看;酸、甜、咸、鲜,五味俱全;色、香、味、形,样样不缺,和和乐乐,团团圆圆,不叫它“和乐”又能有什么更贴切的话儿?无怪乎它不声不响就端块“中华名小吃”的牌子回来,还是潍县人那句老话: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说来说去,这和乐其实就是一种小吃。制作工艺古法犹存。即一木制的床子把面团轧出一条条地在锅里煮出来,汤另制,再加小料、浇头。看着看着有的人就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了。其实这吃食在北方许多地方都有,此“和乐”就是彼“饸饹”,而且有些地方还叫“河漏”。或者有人就说了:打住,既然到外有,你还废话什么。其实则不然,里面许多精到处又企是寻常能比?
“和乐”二字透着安然、满足和一种向往,和和乐乐,幸福美满。四全颜色,五样滋味,金玉满堂。
1997年鸡鸭和乐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分别评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