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刀鱼、鮰鱼,被人们称为“长江三鲜”。
鲥鱼体扁而长,色白如银,肉质鲜嫩,每年5—6月由沿海上溯入江而得名,是名贵的淡水鱼之一,被列为我国“鲥、甲(中华鲟)、鲳、黄”四大名鱼之首。鲥鱼多产在西江、钱塘江、长江下游一带,其中镇江鲥鱼最为鲜嫩、肥美。鲥鱼鳞下多脂肪,烹调时一般不去鳞,带鳞清蒸,保持真味。鲥鱼营养价值极高,体内含有蛋白质、脂肪、铁质、钙、磷、核黄素等多种营养。
刀鱼体型狭长而薄,颇似尖刀,全身呈银白色,晶莹可爱。每年3—4月间分布长江口岸,故镇江一带素有“春有刀鲚夏有鲥”之说,刀鱼肉质细嫩,腴而不腻,味道鲜美。烹调花样多,品种有“糖醋酥刀鱼”、“白汁双皮刀鱼”、“清蒸刀鱼”等。
鮰鱼头呈锥形,尾长、嘴小、肚大、无鳞、刺少,肉质细嫩,含有多种维生素。
鲥鱼,江海洄游型鱼类,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休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鲥鱼4~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产卵繁殖。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分布我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颌稍长于上颌。上颌骨正中有一显著凹陷,上下两颌均无齿。脂眼睑发达,几乎遮盖眼的一半。腮孔大。鳞片大而圆薄,上有细纹。无侧线。腹部有大型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有胸鳍、腹鳍各一对,腹鳍极小;背鳍、臀鳍各一个,背鳍条14~15,臀鳍条16~18;尾鳍深叉形,被有小鳞。体背和头部为灰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两侧和腹部为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他各鳍暗蓝绿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