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虚山位于太行山东麓,古北岳恒山(神仙山、大茂山)左臂。唐河从东、北两侧环山而过。古长城在其北麓雄峙,沿线的倒马关、插箭岭、紫荆关,自古成为同塞外交通的咽喉。山前面对华北大平原,形势十分险要。此山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相传葛洪及其夫人鲍姑在这里采药行医,炼丹治病,人们为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葛洪山”。地方志及山上的碑文多处记载着他们夫妻的行踪和业绩,山上山下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们美好故事和传说。
青虚山分上清虚、下清虚。葛洪大殿、洗心双泉、炼丹古井、炼丹灶、药碾、爆艾台、清虚宫、留云院等与葛洪真人有密切关系,现保存完整无缺。据清同治十年《重修葛公殿碑记》记载,青虚山自葛洪真人隐居得道后,名气大增,文人骚客、达官显贵云涌而至,形成了以道教为主流的青虚山文化。 青虚山道教历代持续发展,经过唐、宋、金、元时期,内战连续百年,生灵涂炭。道教全真派宗师丘处机劝元太祖成吉思汗少杀生灵,有功于世,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尊为国师。凡加入全真教者皆免死免赋。随着全真教在北方的兴起,丘处机派大弟子陈道益到青虚山传道,此时修筑庙宇100多座,盛极一时。元明清三代,规模再次扩大,信徒香客络绎于途,摩肩接踵,达10余万人。目前,山上已修起殿堂10余处,进香观光者四季不断。青虚山作为道教圣地,也是在此时兴旺起来的。
自从洞虚真人陈道益开辟全真龙门派道场到解放前期,龙门派在青虚山传续十九代。解放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众多道教龙门派弟子均赴青虚山修道。
青虚山位于大茂山东侧,在抗战时期是日寇从东路进攻八路军根据地腹地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3年9月中旬,日寇调集4万余人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秋季扫荡。军区决定利用青虚山有利地形滞迟消灭日寇,保卫大茂山根据地。为此,三分区把坚守青虚山阻击日寇的任务交给了能攻善守的三分区二团四连。四连苦战八昼夜,共毙、伤日军130余人,日寇始终未突破四连阵地,此次战斗四连仅牺牲3人,敌未能前进一步,为保卫大茂山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青虚山阻击战取得了伟大胜利,时住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女县长陈舜玉将青虚山后面的“西沟”,改名为“西胜沟”,意思是“胜利之沟”。目前该沟已开发成为具有AAA级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