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红军文化遗迹
一、洛旺河红军渡口,位于开阳县花梨乡清江村洛旺河(清水河下游)大桥下数十米处,因系1934年底到1935年初红三军团长征途中进入贵阳境内的第一个抢渡江河战斗遗址,2002年经开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洛旺河渡口位于贵阳到湖南古道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末开为私渡,为当地孙、谌、吴等八大姓人家集资建渡,并轮流收取渡河资费。清代中后期,由于战乱繁仍,八姓索取渡资太甚,商旅行人颇受其苦。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州(今开阳县)知州胡璧恩威并用,逼劝八姓捐出渡口改为义渡,开州思外里(今开阳县花梨乡一带)里长孙启梁、贡生吴朝锦等积极响应,慷慨捐出渡口和渡田,为此,胡璧报经贵州省布政使司同意后拟定义渡章程,并刻石竖碑,同时还立功德碑数通,镌刻募银数目、田产挑数及丘块四至等,以传久远,以资查证。此后两岸商旅大受其利。1934年12月29日,红三军团长征途中由瓮安县进入开阳县花梨境,四师十三团作为先头部队最先抵达洛旺河东岸,当东岸守敌还在酣睡之中时,红十三团七连已抢先找到一只小船开始渡河,当七连战士全部渡河到东岸并沿古道往山上急行军时与东岸守敌遭遇,七连战士英勇顽强,冲锋陷阵,用手榴弹炸得敌人哭爹喊娘,在对岸红军机关枪配合下,迅速击溃守敌一个营,占领了西岸渡口,1935年1月1-5日,红三军团四师、五师和六师先后从洛旺河渡口和附近的水口、龙坡渡口抢渡洛旺河,并迅速北进马场(今楠木渡镇),抢渡乌江进入遵义。洛旺河渡口至今仍保存有清代渡口章程碑和功德碑四通,两岸还有古道数十米,西岸还有清代石拱桥一座。
二、龙岗红军标语,位于开阳县龙岗镇许家巷许氏民居外墙壁上,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1933年4月过羊场(今龙岗)时所书,2003年经开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4月初,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突然南渡乌江,进入贵阳市息烽境,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4月3日,中央红军陆续进入开阳县境,红一军团进驻开阳县底窝坝(今禾丰),4月4日进驻开阳县羊场,司令部驻羊场街上许氏民居四合院内。与此同时,红军总部进驻开阳县羊场坝子新场(今龙岗镇坝子村),并作出“调出滇军,西进云南”的重要决策。4月5日,红一、三、五军团驻于羊场一带, 4月6日,为实施调出滇军的计划,中革军委电令红一、三、五军团在开阳羊场地带集中优势兵力聚歼尾追红军之敌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纵队欧震、梁华盛两个师,但敌人在贵阳市郊的水田、百宜一带徘徊不前,红军迅速按原计划撤退南进,就在五军团撤出战斗地点时,与敌前锋一个团交火,红一军团闻讯前往支援,迅速将敌团击溃。羊场战役是红军长征过贵阳期间歼敌最多的战役,同时羊场红军指挥所及红军标语也是中央红军在贵阳期间留下的极其重要的长征文化遗迹。龙岗红军标语即是中央红军过羊场期间所留下的。如今基本仍能辨识的为楷体横向墨书“国民党是自古以来最大汉奸的帮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