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口洞高6米,宽12米,向里延伸9米,洞口西南向。洞内于湿适度,是古人类栖息的理想洞穴。
遗址堆积面积约60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余,略呈漏斗状,灰褐色土。其中部分堆积物在上世纪70年代被当地群众挖灰当肥料遭到破坏。1985午4月中下旬,经省博物馆和兴义文物管理委虽会联合进行抢救性清理,获得聿硕成果。清理:工作主要是被扰乱部分的12个文化层。表层扰乱严重,含绳纹、印方格纹、刻划纹等几件碎小陶片和“咸丰通宝”铜线及现代杂物。第三层为间断钙板。第八层为灰烬,厚15-30厘米。其余各层均不同程度地台文化遗物和动物化U,
清理中获石制品700余件,骨罪1l件,动物化石10多种,以及大量的动物眉片和丰富的用火遗迹。
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有坑疤的砾石和扣制石器等几大类。其中具有平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石核123件;具有天然台而、素台面、有脊台面有疤台面、点状台面、线状台面、零台面的石片273件;具有坑疤砾石(俗称石锤)121件,呈密点状坑疤居多,呈盆形坑疤者次之;打击砾石27件,多在砾石的一端留下垂直的多层次疤痕;其中砍砸器39件,具有单刃、双刃、三刃、尖状和盘状的石器67件。刮削器27件,多以零台面石片和天然台面石片为素材,向破裂面加工为主。尖状器2件,均以零台面石片为素材,由背面向破裂面加工而成,均在一侧边形成尖刃,器身显得秀长美观。
骨器颇多,均因扰乱严重,唯一件呈锐尖骨锥,保存较完整;用鹿角加上的器物5件,已破残,难窥其貌。
动物化石有田螺、钉螺、蜗牛、鼠、竹鼠、豪猪、猕猴、大熊猫、熊、虎、鹿、麂、野猪、牛、羊等。
张口洞遗址用火遗迹最为千富,有灰烬、烧石、烧骨和炭屑、灰烬多胶结成块、大者重达百余斤,其间含有石器和动物化石。
张口洞遗址的文化性质,据1986年第l期《人类学报》载文认为:其打片和修理技术,大致与猫猫洞文化性质相类似。其文化叫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的后一阶段,距今约12000年左右。
张口洞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和了解省内旧石群晚期的文化分布,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和新资料。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5午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口洞下侧山脚,还有一“营盘洞”,葱茏的竹林密布洞前,藤萝挂满洞口,沿石缎而下,洞内高敞宽宏,钟乳钙华,缀满四壁,击之铿锵确声,洞内凉爽宜人,可容游客数百人。
营盘孤峰,山不高而灵秀,洞不宏而迹名,奇崖峭石,风趣多彩,林木森森,浓荫蔽口。登险径,攀藤葛,观遗址,游营盘,使人既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又领略到远古文化的真谛,扩大了眼界,获益匪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