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强,1901年生于南海官窑小江村,1942年去世。出身于书香" />
岭南画派"天风七子"之黄少强
黄少强,1901年生于南海官窑小江村,1942年去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习诗文,“爱画入骨髓”,是高剑父、高奇峰学生。初专攻西洋画,作品取材于民间疾苦。因其人物画较多,在岭南画派中独树一帜,成就亦较大。1935年在广州创办民间画馆,上世纪30年代末,因广州沦陷而避难香港,与人合作创立“香港美术学院”。香港沦陷后返回家乡,在佛山设立“止庐”画塾,先后培养了不少著名美术学家。
岭南画派“天风七子”之一的黄少强,其故居竟隐身于广州纸行路闹市之中。其后人身居陋室,生活清贫,却不愿将价值千万的400多件名画卖出以获取巨额财富,而是一件不剩地多次捐献给佛山市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以及省博物馆。昨日,黄少强之子黄缵文向本报透露,打算将广州故居一楼捐献出来做纪念馆。
谈起捐赠这一举动,今年已82岁的老人黄缵文说:“将父亲的书画以及故居捐献给文博单位,是希望通过办展览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父亲的画艺以及作画的精神。
1926年10月4日,黄少强与绘学馆国画观摩会会员在佛山合影留念,前排右三为黄少强。
“一件不剩全部捐给国家”
黄缵文居住在广州纸行路一套旧宅中,而这里正是黄少强1935年开办“民间画馆”的旧址所在。走进其家中,居所可以用“窘迫”来形容,中间用薄木板简单地隔成卧室和小客厅,像样的家具就是一台老式冰箱、一台旧电视、一台简易电风扇和几张木椅,这实在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知名画家黄少强后代的生活。“我和老伴、二嫂3个人的生活一直都是这么简单的,有青菜淡饭就满足了。”黄缵文老伯平淡地说。
1942年,黄少强去世后留下了大批书画作品,1945年他们从故乡官窑小江搬到广州居住,而现存黄少强的书画作品则有400多件。
“都捐给国家了,现在家里已经没有我爸爸的书画真迹了。”黄缵文说,1957年,黄缵文的母亲陈焕卿向广州美术馆第一次捐献了17幅父亲的书画,之后近50年间,黄少强的后人先后把在家里收藏多年的黄少强作品真迹无偿捐给了佛山市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国家收藏机构。
去年清明,黄缵文回到官窑故乡扫墓,一亲戚将家中收藏的七八幅黄少强的照片交给黄缵文。看到父亲的照片后,令黄缵文百感交集,将照片复制以后,黄缵文第一时间联系南海区博物馆,将这些照片全部捐献了。“尽管这些旧照片对我而言非常珍贵,但捐给博物馆保存,一来可以保存得更好,二来有机会办展览,意义会更大。”黄缵文认为。
“民间画馆是父亲的心血,把它捐给国家,好让更多的人了解父亲那段经历。”提及捐赠广州故居一事,黄缵文说,政府不用花钱安置我们,我们可以挤在二楼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