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在山坡上嘶喽!嘶喽!割莜麦,小妹妹在沟洼里圪嘣!圪嘣!掏山药(呀么)亲亲”这是神池民歌《割莜麦》中短短的两句唱词,至今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突出了地方语言特色,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劳动时的情景。
据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资深莜麦专家李成雄研究员考证,相传在公元前几千年,莜麦就和小麦、大麦混生在一起,我们的祖先不认识它,当作杂草除掉了。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发现莜麦也是一种很好的粮食作物,于是从公元前2500年前后便开始种植。据说莜麦最早起源于我国华北一带的高寒山区,山西省神池县可能就是莜麦的最早发源地区之一。神池莜麦至今远近闻名,因此说是莜麦的故乡。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莜麦由山西传入内蒙,逐步普及到我国北方的山区、丘陵区和部分平川区。以后又随着人们对莜麦认识的深化,传播到全国各地。再后来我国的莜麦被引入俄罗斯、美国和智利等国种植。
在我国浩瀚的史籍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莜麦的记载,《穆天子传》称之为“焚麦”,《皇帝内经》称之为“珈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为“斯”《稗海博志》上称为“燕麦”,《广志》称为“折草”,唐代《本草》上称为“穱麦”,《群芳普》称为“牛星草”,“杜志草”,《庶物异名》称为“错麦”,《甘肃通志》称为“苜麦”。而《瑟榭丛谈》又记作“油麦”,“形似小麦而弱,味墙微苦,核之本草,当即燕麦”,等等。到了近代,多数地方才统一叫成“莜麦”。至今仍有很多种叫法,东北地区叫“铃铛麦”,西北地区叫“玉麦”,维吾尔族称为“阿富汉”或“苏鲁”,彝族称为“堵”。
历史上,神池的莜麦种植面积和区域要比现在大的很多。据《山西省统计年编》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神池莜麦种植面积36.2万亩,占到粮食作物总播面积63.56万亩的56.9%,总产130.32万公斤。建国后的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到1970年,神池县的莜麦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25万亩左右,最高年1964年达到27.53万亩。1971年到1990年20年中,播种面积尽管有所减少,但达到15万亩以上的就有15个年度,最低年1990年13.72万亩。1991年到2004年由于新兴高产作物的倡导和价值规律的引导,使其种植区域和面积继续缩小,2004年降到35100亩。2003年省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优质小杂粮产区,把神池县列为重点县开始,全县莜麦播种面积又逐年回升,到2010年全县莜麦面积达到11.3万亩。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作物。神池出产的莜面就认神池的水,出了神池,哪里的水都不行。神池的水和出来的莜面是韧韧的,别处的水和出来的莜面是懒懒的;神池的水蒸出来的莜面是筋筋的,别处的水蒸出来的莜面是垮垮的。
过去,神池的农民求师学艺,要先学做莜面的技术,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在做莜面饭上露一手;新女婿春节后登门,要吃有十种花样的莜面饭。神池人能把莜面在石板上推成薄如纸的“刨花儿”;能一次搓出五根纤细的而数尺不断的“圪爵儿”;能如飞般捏出满笼“山药丝饺子”;能在几分钟内做熟“餽垒”,搅好“拿糕”。莜面饭,或浇胡油,葱花儿,酸菜汤;或加辣椒,羊肉汤,都是神池农民绝佳的美餐。莜面耐饥耐寒,干体力和出远门的人,要吃莜面饭,俗话说:“四十里的莜面三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玉米窝窝饿断腰”。但是绝不能吃的过饱,以防后胀。常说“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点母水正好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