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崞阳镇(六)

家乡区县: 山西省原平市

行至崞阳镇下车后,一条宽阔而繁华的水泥路通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街道两旁商店琳琅,人口参杂,却不显乱。

从中南门“明景”门拍到北门“宁远”;从城南文庙看到城东武庙。拍了许多,也看了许多,直至走到一段土崖面前,我们几个起了争论,据考证,这段土崖就是元末被毁的城墙。立在文庙后面的这段元朝古城墙,一直在守护着这位饱经沧桑的文化使者:崞州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为三晋大地上现存极少的州级文庙。明洪武三年知县周英重建,明中期和清前期多次修葺。其占地面积阔大,当在百亩左右。有大成殿七楹,东庑十楹,西庑十楹,戟门五楹,棂星门坊五楹,敬一亭五楹,小石林亭五楹,礼门一楹,义路一楹,崇圣祠正殿三楹,大门一楹并殿内暖阁三座,抱厦一楹,名宦祠三楹,乡贤祠三楹,尊经阁上三楹下五楹,文昌祠楼三楹,乐楼三楹,文昌三代祠一楹,魁星楼一楹,忠义祠三楹,明伦堂三楹,节考祠正庭五楹,以及教谕署、讲堂、训导署、射圃、宰牲所等多处。在文庙南还有牌坊三座,均匀分布在东西中三个位置,分别为金声玉振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试遥想当年,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飞檐斗拱,灵动飘逸。凡空阔处,皆松柏参天,绿荫如盖。可如今,只剩礼门、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和大成殿、小石桥,并以极快的速度在消失着。

出了文庙向南走,就可以看到被誉为“小赵州桥”的南普济桥。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来宣桥,可惜来宣桥在1952年毁于地震,虽重修,却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两桥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是一名义士广筹钱财建造的。南普济桥,长30米,宽8米,高7米。南引桥长28.5米,北引桥长34.5米。桥边石制护栏高约0.9米,分别置望柱20根,栏板19块。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栏板系整石卷边镂花。遗憾的是,早年石桥上的两座木质牌坊和百通碑刻已不知所踪,空留800载风雨沧桑!

书接上文,元末被毁的崞县古城于朱洪武八年(1375),在古城旧址处成见城池,为了防止旁边滹沱河河滩潮湿淫浸城墙,便将东墙向西挪移了数百米,使内城变得更加小巧玲珑,但并未脱离原中轴线。明景泰元年(1450)年,新的城池已颇具规模。万历二十七年(1599),巡抚魏允贞命知县袁应春砖包城墙,新城愈显雄姿英发。后设四门,东名“临沱”,西名“保和”,南名“景明”,北名“宁远”。接着在随后几年内的多次修葺、增大。至崇祯七年(1634),知县冯梦熊修筑四大城门城楼,古城更加完美。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文革时期,古城惨遭破坏,面目全非。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更是给古城的光辉上抹了不尽的悲哀:一名“北范亭,南康杰”的范亭中学老师被残忍的用铁丝挂着十几斤重的城砖吊在脖子上,让其低头“认罪”。最终,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教师难忍其辱,从城楼上跳了下去。敌人没有打败我们的人民,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而我们却用历史的文明去摧残我们自己的人。呜呼!天道之行,今兮何兮?

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浸漫,往昔的40多处寺观楼阁在已烟消云散了。只剩染着许多人鲜血的古城墙和文庙、普济桥、关帝庙、岱山庙、城隍庙、龙王宫与天主教堂等多处景观遗存。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古城墙下这些明清时的旧宅老店与寺观楼阁曾经是多么耀眼光辉,而如今,只留下一声声抚古思今的叹息… …

jingbao123(2014-11-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