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头有苜蓿、怀风草、光风草、连枝草、金花菜诸名,江浙沪居民爱作菜肴服食,“生煸草头”“汤酱草头”都是上海的名蔬菜,又是春秋季节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时令菜,是上海地区最盛行的特色菜肴。张家港人称为秧草或草头,有的地方则叫黄花草。书面语是苜蓿或苜蓿菜,“关中妇女有三爱:丈夫、棉花、苜蓿菜。”是也。
小时候,苜蓿菜是没人拿它当菜的,只是生产队里种来沤绿肥用。河畔地头挖上一个个见方的深坑,然后从河里罱上黑乎乎的淤泥,将深坑填满。很快农妇们将开着小黄花的苜蓿收割下来,全都填进了那积满淤泥的坑里。鲜绿的苜蓿菜在淤泥中渐渐枯萎发蔫、变黄变黑,泥塘里的水遂成了棕褐色,冒出一串串气泡,大人说那就是沼气。再经过发酵,就有了一种难闻的臭味,也就是氨的气味了。这时的苜蓿便成了农田里需要的绿肥,宝贵着呢,直等到插秧时,才一筐一筐地运到水田里,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
如此说来,苜蓿菜确实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而那时的人们往往轻易也不用苜蓿菜当菜吃的。野菜多的是,枸杞头、兔子苗、地皮菜……何况炒苜蓿菜要用很多油的,少了油一点滋味没有,那时候根本舍不得。后来渐渐地有了化肥,苜蓿菜才不那么宝贝。于是姐姐割猪草时,常常到队里的草地里割上一篮,母亲照例要训斥一番,生产队的,怎能随便割?下次可不许!下次没有下饭菜了,又是姐姐去割了来。不过放锅里随便炒炒,就着吃饭吃粥罢了。
草头又名苜蓿,俗称金花菜,系豆科植物,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之一。它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A、B、E等,营养价值颇高。用草头制菜,在古代就有,当时人们将其作为一种比较好的蔬菜,筵席上常有食用。《上海县竹枝词·岁时八》曾有“金花菜入米粉,草头摊牺”的记载。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之一。据宋《山家清供·苜蓿盘》记载:“开元中,东宫官僚清淡,薛令之为左庶子(教皇太子读书的先生),以诗自掉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栏杆。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以此谋朝夕,何由保岁寒。’上幸东宫,因题其旁曰‘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之句。令之皇恐归……。”可见,苜蓿在唐代时曾为宫廷菜肴。上海和江浙两省农村地区早就将苜蓿作为常用蔬菜。清代后期苜蓿出现于上海菜馆。近百年来一直盛名不衰。用草头嫩头和嫩叶经旺火热油快速煸炒而成。成菜色泽碧绿,柔软鲜嫩,清口解腻。
20年代初期,上海的本地菜馆按照民间食用的制法,加以改良,取其嫩头(叶三裂,呈心脏形,长约4厘米左右),经旺火热油煸炒,加白糖、高粱酒、酱油、味精等调味炒和,鲜嫩入味,很受顾客欢迎。“生煸草头”不久就名扬全市,并成为上海特色名菜之一。数十年来盛名不衰。
生煸草头制作方法
【原料】
鲜嫩草头600克,生油120克,酱油6克,白糖10克,高粱酒16克,味精6克,精盐5克。
【制法】
草头拣去杂草、败叶,取用嫩叶和嫩头的一段,以水洗净沥干。炒锅烧热滑油后,放入生油用大火烧,见油烧至冒烟时,将草头放入,用旺火急煸,煸炒时要用铁勺快速搅拌,将锅不断颠翻,使草头在锅内均匀受热,然后加白糖、味精、酱油和高粱酒(烹制时间要快,一盆菜,从下锅到装盆,一般不超过1分钟),炒至草头柔软碧绿,即可出锅。
上汤草头制作方法
简单做法:锅里放油烧热,然后放蒜沫,再放水,放水时注意油会乱溅,一般是拿一个锅盖盖上,裂一条纹再倒水,倒水后马上盖好锅盖并烧开水
水浇开后放草头,不要烫太久,会老,也不能放盐,容易老
草头烫好后拷起来放碗里,汤不要盛。
锅里的烫里放切碎的皮旦、香肠等,烧开了倒入草头上
注:在张家港的饭店叫草头要说清是上汤草头或生煸草头,还有要留意一下草头是不是鲜嫩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