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耕夫(1923~1986)原名苏传茂,新市乡苏家庙村人,著名剧作家。1945年参加革命,1948年荣立二等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德州专区文工队戏剧教员、省文化局创作组组长、省文联戏剧编辑和《前哨》月刊社戏剧编辑。1961年起在山东省话剧团任专职编剧22年。一生创作出许多优秀剧本,尤其擅长写农村题材的剧目。主要作品有《母女俩》《荣誉》《卖马计》《钢铁与豆腐》《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并参与了《决战》《丰收之后》的创作与修改工作。1955年独幕剧《母女俩》获华东区话剧会演奖。1977年大型多幕话剧《决战》获山东省剧本创作一等奖,晋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
刘梅村(1914~1977) 又名刘家魁,今济阳镇西王村人,著名吕剧编导。1944年7月参加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宣传队,先后任音乐教员、副队长、队长和区党委文艺科干事等职。 1950年5月后,历任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副主任、省鲁剧研究院院长兼山东省吕剧团团长、团党支部书记等职。刘任省吕剧团团长后,曾参与编辑、编导、导演了《蔡文姬》《李二嫂改嫁》和《穆桂英》《沂河两岸》《明明上当》《迎春曲》等20多个吕剧剧目。1956年在全省第二届戏曲会演中,《迎春曲》一剧获导演奖。
时济云(1892~1970)名毓龙,号霁禅,王圈乡时家圈村人。著有《墨子哲学》、《周易释微》、《古琴考》等书。《墨子哲学》一书曾受到梁启超的赞许。终生热爱教育事业。青年时代于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齐东、邹平、济南、惠民、济阳等地从事教育。 1931年,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1000多元建校舍9间,置学田40亩, 创办了齐东县第四高等小学, 并将自己珍藏的书籍献出充实学校图书馆。1934年,受梁漱溟之邀到邹平参加乡村建设研究,任五区乡农学校总部主任。抗战时期,创办齐东私立复兴中学,以游击办学形式培养了大批抗日人才。1945年到济南立达中学任教。建国初在济南三中任教,直到1960年退休。退休后寄住在仁风完小,为该校捐赠图书1500余册。 时济云(1892~1970)名毓龙,号霁禅,王圈乡时家圈村人。著有《墨子哲学》、《周易释微》、《古琴考》等书。《墨子哲学》一书曾受到梁启超的赞许。终生热爱教育事业。青年时代于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齐东、邹平、济南、惠民、济阳等地从事教育。 1931年,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1000多元建校舍9间,置学田40亩, 创办了齐东县第四高等小学, 并将自己珍藏的书籍献出充实学校图书馆。1934年,受梁漱溟之邀到邹平参加乡村建设研究,任五区乡农学校总部主任。抗战时期,创办齐东私立复兴中学,以游击办学形式培养了大批抗日人才。1945年到济南立达中学任教。建国初在济南三中任教,直到1960年退休。退休后寄住在仁风完小,为该校捐赠图书1500余册。
范峻青(1912~1969)垛石桥镇范家屯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自幼喜爱音乐,曾辗转济南、天津等地求学。1935年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专科从师于著名二胡演奏家蒋凤之先生,并曾在北平广播电台演奏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芦沟桥事变后,他肄业回家。日军入侵济阳时,范仅带一把二胡转移,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长期从事音乐教研和教学工作。1957年参加省第一届文艺会演,荣获二胡演奏第一名。五六十年代,曾多次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节目,举办二胡演奏讲座,编著二胡教材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